当前位置:

记者蹲点见闻丨中国动力谷:科技创新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

红网时刻记者 王兴夏 龙琦 通讯员 王锋 株洲报道

1.jpg

中国动力谷展示中心。

全球首列智能轨道列车、全国首列商用2.0版磁浮列车、全国第一的石墨烯超级电容器……一个个产自株洲市的产品,正在问鼎全球市场。

株洲素来有着“动力之都”的美誉,拥有“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三大标志性名片,产业带动和辐射效应巨大,是株洲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源。2016年9月,株洲提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总战略,全力聚焦“一谷三区”总任务,“一谷”就是加快建成中国(株洲)动力谷。

通过创新驱动,打造“3+5+2”产业集群(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三大动力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把株洲建设成为以“轨道交通产业城、通用航空产业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城、动力产业自主创新中心”为支撑的中国动力谷。

创新发展,打破垄断

2.jpg

株洲时代华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高性能芳纶材料。

6月25日上午,记者全身裹紧防尘服,经过“风浴”后走进中车株洲时代新材料公司(以下简称“时代新材”)旗下子公司——株洲时代华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高性能芳纶材料生产车间,“创新制造强风”顿时扑面而来:一眼望不到头的智能化生产装置,正在满负荷生产各种精密设备。飞机、高铁甚至运载火箭,其某些关键部件都要用到高性能芳纶材料所做成的复合材料。

株洲时代华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磊介绍,芳纶纤维与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并成为全球三大特种纤维。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及热稳定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由于国外技术封锁,我国虽然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进行芳纶技术开发,但在关键工程化技术上难获突破,生产和应用起步较晚。目前,仅少数中国企业实现了产业化生产,特别是在高端间位芳纶纸领域,完全依赖进口。

为实现该项技术突破,时代新材联合华南理工大学,依托其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造纸与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先进技术平台,进行了多年项目攻关,掌握了芳纶纤维湿法成形、高温热压等关键技术。2018年7月完成年产 3000 吨高性能纸基新材料生产线建设及调试,具备了专业化开发和制造芳纶纸基材料及其相关制品、电容隔膜材料、超级电容隔膜等产品的能力。

目前,时代新材生产的芳纶蜂窝外饰件已成功应用于中车所自主研发的智轨电车和青岛四方的单轨列车。“今年,时代新材将持续推进芳纶纸及蜂窝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彻底打破国外原材料垄断和产品技术封锁,形成从芳纶纸到蜂窝夹层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的自主核心技术。”

2018年“中国动力谷”相关的“3+5+2”产业体系总产值达到2550亿元,增长16%,占规模工业比重72%;今年一季度,株洲全市三大动力产业增加值增长39.4%,高于规模工业增速31.5个百分点。轨道交通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电力机车产品所占市场份额居全球第一,中小型航空发动机产品占国内市场的90%,是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中国动力谷”的品牌效应不断显现。

产业集群,蹄疾步稳

3.jpg

湖南世鑫新材料有限公司碳陶复合材料生产线。

“中国动力谷首先是产业集群的概念。”中国动力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动力谷、产业链和产业园区三者的关系来看,中国动力谷(产业集群)是主目标,产业链是主抓手,产业园区是主阵地。充分运用产业链思维,通过建设专业园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全力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中国动力谷。

在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代电气”)制造中心新能源乘用车电机电控生产线,依托中国中车、中车株洲所的多元产业格局,打造了从器件、部件到驱动电机系统的完整产业链,是新能源电驱系统领域的全能选手。拥有电机控制器、电机、传感器等新能源汽车元器件研发与制造能力。“公司在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等设计技术上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性能指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凭借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中车驱动系统集合汽车领域多项领先技术,是国内驱动系统技术领先的优秀供应商。”时代电气汽车事业部总经理余康告诉记者。

湖南世鑫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鑫新材”)是中南大学鼓励优秀科研成果转化、转移而建立,是集“产、学、研”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公司坐落于株洲市“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主要从事高速列车、轻轨、地铁以及坦克、军机、航空航天等用碳陶复合材料及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建设有国际领先的碳陶复合材料生产线和研究基地。今年3月,世鑫新材4.67万平方米的新厂房投入使用,预计3年内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高速列车制动盘市场占有率超过20%。

世鑫新材副总经理李鹏涛介绍,碳陶复合材料是碳和陶、软和硬的完美组合,相比传统材料,碳陶质量更轻,抗氧化,能耐2000℃高温,而且韧性好,不易磨损。碳陶不怕水,雨、雪天气都可使用,此特性也成为该材料用于轨道交通的最大优势。“采用碳陶制动盘,单个重量可以减轻65%-70%,整列车全部采用该产品,重量可以减轻10吨,可以降耗20%。”

目前,世鑫新材已与国内几家大型轨道交通企业达成合作,所研制的碳陶复合材料制动盘,用于时速160公里的下一代地铁和时速300公里的“复兴号”标准动车上,支撑着高速列车装备轻量化、高速化发展。此外,世鑫新材“高性能碳陶复合材料及应用”课题已入选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碳陶复合材料制动盘通过时速400公里的台架试验并已装车。

中国机车,株洲智造

4.jpg

谢光明正在检测设备。

资料显示,今年1-5月份,株洲动力产业增长强劲,三大动力产业实现增加值56.5亿元,全市增长40%,成为株洲工业发展的“领头羊”。其中,轨道交通装备业实现增加值27.5亿元,增长18%,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产品已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动力谷成长为推进株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我喜欢琢磨,把排除疑难故障当成一种特别的乐趣,希望能够用‘智力’创造‘效率’。”面对记者的提问,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电气装修工谢光明笑呵呵地回答。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头顶2万5千伏、脚踩380伏电压之间,对车头进行“全身体检”,确保每一辆机车性能完好、质量可靠地驰骋在世界各地。

每检测一台机车需要做28个工序、560多项性能测试、一万多根线路的检查,容不得半点马虎。有时候找不到故障,谢光明就要把近万根线路都排查一遍,耗时短则几小时,多则数天,严重影响工作进度。为此,他翻阅了大量专业资料,利用边角废料,再加上自费购得的材料,专门设计了一个检测仪,只要指示灯一亮,就能知道线路是否有故障。这个检测仪只有火柴盒大小,成本低,便于携带,立刻就成为班组解决线路故障的“神器”。

2017年初,在出口南非电力机车启动试制前,谢光明了解到这批车是中车株机公司打入南非市场的敲门砖,试制下线只有短短半个月,生产压力巨大,他主动请缨,带队负责。可南非机车采取直流、交流双模式供电,与国内机车截然不同。这种双流模式在中国铁路机车制造领域尚属首创,谢光明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白加黑”,“5加2”,连轴转,累了就在司机室打个盹,困了就躺在地板上眯一会,几乎天天“住”在车上。

有付出就有回报。当南非客人看到身披中国红、肩镶南非国旗的车辆惊艳亮相时,都竖起了大拇指。“我就是要把我们研制的机车做成艺术品,做到完美无缺。”谢光明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中车株机公司所做的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的代表作,代表的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只有精益求精,不断突破,中国的产品才能出口其他国家和地区,誉满全球。”

根据规划,到2025年,通过打造“3+5+2”产业新体系,把株洲建设成为以“世界级现代轨道交通城、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城、中国动力产业自主创新中心”为支撑的中国动力谷,产业集群总规模达到8000亿元以上。

来源:红网

作者:王兴夏 龙 琦 王锋

编辑:龙琦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2019/06/28/562097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