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现在只要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来瞧病。”日前在醴陵市均楚桥居委会禾家垅组,村民殷永建边晒太阳,边等着自己的家庭医生上门。去年,他和镇卫生院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每月有医生上门为其提供健康指导、疾病检查等服务。
殷永建享受到的便利,还只是株洲医疗卫生“软硬件”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健康株洲,正从一张蓝图变成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硬件提升,不再“看病难”
改善市民就医环境,硬件提升是基础。
“这里环境真不错,我这下可以安心待产了!”2月7日,在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刚刚做完孕检的二胎妈妈王心怡乐开了怀。
王心怡家住芦淞区,4年前,她生头胎时到临产前几天才解决床位问题。如今,碰上了“二孩”高峰,她担心床位会更紧张。但这一次,她的担忧多余了。
1月1日,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至新院区。该院区占地面积约24.2亩,预计一期能提供428张床位,极大地缓解了全市妇产科床位紧张的问题。
启动市中心医院田心院区提质改造项目;在全市遴选疾病谱宽、民众就医需求量大、医保资金外流较大的临床医学专科,以株洲市级三家公立医院的五个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为中心,建立向下覆盖80%县级公立医院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去年来,我市一项项民生项目如期完成,就医环境不断提升,市民“看病难”的问题有效改善。
服务提升,就医更放心
保障人民健康,医改是重头戏。
“去大医院看病,挂号难,费时间,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服务,太便捷了!”2月8日,在天元区嵩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住湘银小区的张利平抱着孩子,正在排队等候来自省直中医院的儿科教授李继红。
去年11月24日,省直中医院“牵手”嵩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医联体,该院每周选派儿科、心内科、妇科等科室专家到社区坐诊。
推进分级诊疗,是我市提升医疗“软实力”的一个生动注解。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组建各类医联体25个,涉及医疗机构169家;大力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36个,常住人口签约人数137.43万人;去年10月1日起,我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实施药品采购“两票制”,有效遏制了药品价格虚高的现象……多措并举有效构建了市民就医新模式。去年,我市被省政府评为2017年度全省唯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城市。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刘琼
编辑:苏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