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芦淞教育|杨雄敏:怀有农村情结的“臻美”教育人

编者按:为了响应区委区政府努力建设富强时尚幸福新芦淞的号召,芦淞教育人一直在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芦淞教育人通过脚踏实地、奋力拼搏,在全市教育系统树立了芦淞教育老品牌,近年来更是在改革创新、惠民举措、解决入学难等方面频现亮点,全面展示了芦淞教育新形象。

2.png

杨雄敏正在上专题复习课。

红网时刻株洲12月27日讯(记者 龙琦 通讯员 吴育珍 王琼)在4月份举行的2018年株洲市初中历史教学研讨会上,芦淞区白关中学校长杨雄敏执教了一堂初三专题复习课《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杨雄敏用“彩线串珠”的方式,将“四”次侵华战争,“三”大不平等条约,“二”位民族英雄,用“一”条历史主线完美连缀起来,使一堂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融合了专题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体现出杨雄敏扎实的专业功底和高水平的教学技能。

“从事教育事业20年,我觉得学校应有不可缺少两种元素:一是故事,二是游戏。”杨雄敏表示,游戏即指学校应该有活动,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校园,游戏总归是少不了的,否则校园生活就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有人的地方就应该有故事,学生有学生的故事,老师有老师的故事,在学校里的每一人的故事就组成了学校的故事。

从不想当老师到怀揣农村教育情结

1.jpg

杨雄敏。

“1998年,我分配参加工作,由于年少不更事,不想当老师。”杨雄敏笑着说道,自己当初总想着到教育局或机关之类的单位去,后来又考法律本科、律师证,参加公务员考试,想要跳出教育行业,结果都未能如愿。现如今,杨雄敏的想法已完全改变了,“因为,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已把教育当作毕生的事业来做了。”

1998年到2002年在云田中学工作时期,杨雄敏担任政治教师、班主任、教务员工作,对教学、班级管理、学校管理都有所接触,对学校教育有了大概的认识。2002年,杨雄敏调到株洲市七中,“由农村进了城市”。 随着对教育研究的深入,他逐渐进入状态,心无旁骛做教育。

2011年,白关镇由原株洲县划入芦淞区,短短五年时间,白关中学的校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硬件条件发生变化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这样一所农村中学,对于教育而言,影响学校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是人。于是,芦淞区教育局适时推出了农村教育支持计划,将城区中学的干部派到农村中小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杨雄敏在2016年4月来到了白关中学担任校长一职。

城区中学校长当得好好的,怎么到乡下去呢?杨雄敏笑着回答,“到哪里都是做教育,我有农村教育的情结。农村中学更需要我我就去,何况我原来就在农村中学干过四年。”正是带着这种教育情怀和农村教育的情结,杨雄敏怀抱一颗“雄”心毅然地来到了白关中学,开始他自己一段新的教育旅程。

带动学校全体教师推进课程改革

3.jpg

杨雄敏与学生们在一起。

“当校长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实践自己教育理想的一片实验田,有更多的机会总结凝练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来到白关中学后,有人对杨雄敏说:你要迅速改变这个农村中学,这样才能凸显你的价值。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学生以智慧为阶梯,以爱为基石;教育应融入教师的生活,教育之路注定平淡而又伟大,对教师以理解为阶梯,以享受为基石。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静,需要柔。

杨雄敏觉得,校长只是学校里的普通工作岗位,是师生中平等主体之一员。学校的改变与发展不需要狂风骤雨式的变革,并非校长一人之力能够改变的,需要校长带领全体教师一道方能使学校在变革中发展。经过调研与思考,杨雄敏提出以推动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建制度、强队伍、改课程、改评价、塑文化为着力点,和老师们一道开始谋划实施影响白关中学这一农村中学的变革。

在所有改革中,课堂和课程建设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课程领导力也是考验校长领导力的关键点。作为市级学科带头人的杨雄敏,对于课堂教学也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他曾说:“必须把课堂教学改革这一最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来,否则推进新课程改革不可能成功。”

2017年上学期,初一年级举行了课改课堂教学比武。在听完该校林春艳老师一堂地理课后,杨雄敏当天就写了一篇听课随笔,并发到教师群中与老师们分享。随笔中写到:这是一位“懒”教师上的一节原生态的地理课。说老师“懒”是因为整节课老师没有带教材、没有多媒体课件,甚至没有翻开过任何教学辅助资料;说它是原生态的,是因为老师没有做过任何课堂准备和辅导,也没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我认为好老师的一个标准就是能上好课。”杨雄敏在随笔中写到,一堂课要具有美感,让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必须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生态和谐的课堂是课堂高效的前提;教师在课堂必须有专业自信,而专业自信来自于教师个人对教材、教法和学情的深入研究与思考,因此研究是教师建立专业自信的基础……他这篇随笔解决了老师们对课改一些困惑,引起了老师们对新课程改革更多的思考。

用臻美文化引领学校品质发展

“白关的‘关’字加上两横就是一个“美”字,一笔是学生,一笔是老师,白中的校园里有了师生才美丽。”带着对教育的思考和一份责任,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杨雄敏提出了自己对白关中学这所学校的文化架构——“臻美”教育。

一个积极向上,在求知的道路上努力拼搏的学子是美丽动人的,一个心地善良,在与人相处过程中乐于助人也是美丽感人的,因此,学校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一个师生拥有美的心灵,雅的行为,善的举动,营造和谐和美的氛围,达到向上向真,至善至美。向往美、靠近美、达到美,是为“臻美”,这样的学校教育是为“臻美”教育。

杨雄敏认为,“臻美”教育既是一种办学理念,更是一种办学行动,需要从教育理念、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学生评价、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和精心实施。这其中又尤其以课堂、课程和评价为“臻美”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落实‘臻美’教育课程是载体,课堂是主阵地,评价是杠杆。全面而深入的推进新课程改革是实现‘臻美’教育的必须途径。”

来源:红网株洲站

作者:龙琦 吴育珍 王琼

编辑:胡芳zz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2018/12/27/447965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