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40年|株洲“内涵”不断提升

QQ??20181213162245.jpg

新闻发布会现场。

红网时刻株洲12月13日讯(记者 聂千川 通讯员 谢昱婷)今日,株洲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系列之文化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株洲文化“颜值”不断刷新,文化“形象”不断提升。

40年来 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株洲是“火车拉来的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带来了多元的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拥有较好基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群众歌咏为代表的株洲公共文化活动在城市遍地开花,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湖南的范围,并为株洲赢得了“音乐之城”的美誉。

从单打独斗的文化活动,到如今的菜单式、多方位的服务供给,40年来,株洲公共文化服务坚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走出了一条接地气、惠民生、可持续的提质增效之路。

40年间,株洲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每年将10余项民生实事纳入市政府“民生100”工程,基本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坚持文体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年均免费放映公益电影2万余场,举办公益讲座200余场,开展各类文体活动3000余个。

实施公共文化品牌培育工程,结合“一县一区一品”,共培养品牌服务项目60多个。“周周乐”坚持20多年,惠及观众600余万人次,“株洲读书月”连续举办十一届,城市阅读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二。

40年来 文艺创作勇攀高峰

七十年代后期,株洲文艺创作冲破了“文革”的桎梏,走向全面复苏。全国第一个歌词创作组织——潇湘词社、全国第一张专门已发表歌词作品和理论文章为主的报纸——《潇湘词报》都是出自株洲。

八十年代,轻歌剧《小巷歌声》晋京演出,打响了株洲戏剧走向全国的第一炮。此后,株洲的艺术创作佳作不断,《从前有座山》、《红藤草》先后获得首届文华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十八大以来,株洲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扶持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每年创作推出大戏2-5台,美术书法摄影作品500多件,音乐作品30多首。

其中,大型音乐剧《天使合唱团》荣获湖南省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大型民族歌剧《英·雄》成为文化和旅游部重点扶持的九部民族歌剧之一,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晋京演出,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10月,该剧获得第六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并坚持巡演43场,实现了口碑和市场的双丰收,有力推动株洲的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

40年来 设施建设提档升级

改革开放后,株洲文体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神农大剧院、体育中心成为闪亮的文化地标。

2015年以来,株洲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抓手,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合理布局城乡基础设施。新建市级文化场馆6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7个,乡镇(街道)文化站设置率达到100%。

全市每万人拥有“三馆一站”面积从2015年的535.9㎡上升到783.7㎡。按照“7+X”的标准建成合格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41个,建成农家书屋1561个,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新建“乡村大舞台”167个,改扩建“乡村大舞台”1400多个,实现了村村有文化活动场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各类体育场地数5283个,社区全民健身路径582套,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1330套,社区和行政村全民健身设施覆盖率均超过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15年的1.57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1.8平方米,基本建成了较为健全的市、县(市区)、乡(街道)、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40年前,工间操、运动会是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最主要方式。如今,全市年均举办各类大中型体育活动120次,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7536人,实现平均每千人就拥有体育指导员1.8名。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42%。单项体育协会和社团达到68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来源:红网

作者:聂千川 谢昱婷

编辑:聂千川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2018/12/13/4133857.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