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市安全生产“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条件

  (一)发展基础

  一是安全生产各项指标全面下降。2011年至2015年,我市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由126人下降为38人,下降了69.84%;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由0.08下降为0.016,下降了80%;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由2.1下降为0.417,下降了80.14%;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由1.7下降为1.158,下降了31.88%;煤矿百万吨事故死亡率由1.6下降为0.86,下降了46.25%。十二五期间我市总体指标呈下降趋势。

  二是安全生产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相继出台《中共株洲市委办公室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株洲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株办〔2013〕14号)、《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株洲市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实施办法的通知》(株政办发〔2014〕2号)、《株洲市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办法》(株政办发〔2014〕27号)、《中共株洲市委办公室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株洲市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工作方案的通知》(株办〔2014〕7号)、《中共株洲市委办公室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株办发〔2014〕15号)、《中共株洲市委办公室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带队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制度的通知》(株办〔2014〕30号)等一系列文件,认真推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将乡镇纳入全市安全生产统一考核,基本建立健全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考核到位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定量考核、检查考评、奖罚兑现的评价系统。

  市、县市区政府由主要负责人担任本级安委会主任,常务副职或担任常委的副职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其他党政班子成员按分工领域承担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各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全部纳入了政府工作部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全部成立安监站,全市安全生产三级监管网络基本形成。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逐步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

  三是安全生产打非治违成效显著。一方面铁腕治违。我市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自改月报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通过实行严管严查的累计扣分机制、从紧从严的责任追究机制、重奖重罚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安监部门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中依法监管主体作用。督促企业切实履行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中的责任主体作用,实现了按时自查、及时自改、准时月报。另一方面铁拳打非。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责任片区网格化实名负责打非工作格局,以村(社区)行政区域为基本网格,初步建立起了全面覆盖、分级管理、责任包干、实名负责、群众参与、舆论监督、打击到位的安全生产“打非”网络,进一步遏制和打击取缔了非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

  四是宣传教育培训卓有成效。大力加强对“三项岗位”人员资格考核发证工作的管理,十二五期间安全培训机构累计举办“三项岗位”人员培训班700期,培训70000余人,合格率达98.6%,同时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安全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向广大市民宣传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增强全民安全生产意识。

  五是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不断健全。成立了市、县两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加强了矿山、危险化学品、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市县两级及省专业部门互联互通的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平台网络初步形成。

  (二)发展机遇和挑战

  发展机遇。我市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做好“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市委、市政府把安全生产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二是我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加快,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为解决深层次、结构性、区域性的安全生产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安全生产执法监察体系和机制进一步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全民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为做好“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发展挑战。“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既要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又要积极应对新情况、新挑战。一是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领域)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目前,全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45家,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534家,数量全省排名第一;烟花爆竹生产企业378家,烟花爆竹经营网点826家,全省排名第二;煤矿65家(含3家省管煤矿),全省排名第三;非煤矿山企业135家,尾矿库64座,全省排名第五。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交通、能源等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刚性约束日趋明显,安全生产保障难度加大。从业人员安全技能与自我防护能力亟待加强,部分企业工艺技术落后,设备老化陈旧,安全管理水平低,安全投入不足。尾矿库、采空区等重大安全隐患尚未得到有效治理。轨道交通、隧道、超高层建筑、城市地下管网等施工、运行与管理的新老安全生产问题聚集,安全风险加大,面临重大考验。二是安全监管及技术支撑、应急救援能力亟待提升。各级安全监管机构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较低,执法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依靠行政管制、人盯死守的传统监管方式。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安全生产检测检验等技术支撑机构服务能力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安全生产工作需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滞后,专业机构人员缺乏,装备设施、物资储备严重不足,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企业应急预案演练尚未按规范要求开展,应急救援能力亟待提高。三是安全发展压力依然较大。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度和期望值不断提高,对政府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效能、事故灾难应对处置能力、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免受职业危害、实现“体面劳动”正日益成为广大从业人员的共识,劳动者对自身安全和职业健康权益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来源:株洲政府门户网

作者:株洲政府门户网

编辑:苏莉雅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