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之畔,湖南株洲,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激情,刷新世人对中国“动力”的认知。
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基地、亚洲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基地、全国唯一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制基地……从“制造业起家”到“制造业当家”,株洲动力产业稳居全国乃至世界“C位”。“十四五”时期,“株洲造”的动力轨迹,已从大地延伸至天空,走向星辰大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近日,《中国电子报》记者随工信部“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走进湖南株洲,探寻其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源”。记者发现,株洲的崛起,并非单一产业的单点突破,而是植根于深厚工业底蕴、成型于系统创新实践的全方位跃迁。如今,这座“动力之城”正以持续澎湃的动能,书写中国先进制造业新的篇章。
“跳出产业发展产业”的跨界创新
在山河星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河星航”)的现代化厂房内,几十架外形各异的载人轻型飞机与无人机整齐排列,构成一道独特的“低空装备风景线”。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轻型运动飞机无须借助牵引设备,只需工人徒手轻推,便能灵活穿梭在生产线之间。

工人徒手推动“阿若拉”飞机在生产线上穿梭。
这些姿态轻盈的飞行器,是我国首款取得民航适航认证、设计制造全自主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轻型运动飞机“阿若拉”,也是山河星航的明星产品,已经取得美国FAA以及澳大利亚CASA适航认证。
“今年上半年,‘阿若拉’轻型运动飞机销售订单突破100架,9月份更是刷新了单月发货纪录,累计销量即将突破400架,累计飞行时长超过20万小时,目前市场占有率超过70%!”面对记者,山河星航董事黄鑫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黄鑫告诉记者,从卖出第1架到第100架,山河星航用了整整10年。从100架到200架,则用了不到2年。山河星航今年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单年订单已突破150架。数字变化的背后,是山河星航历经十几年成为全国载人轻型飞机领军企业的厚积薄发,亦见证了中国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
“希望在中国低空开放时,天上飞的更多是中国人自主研制的飞机!”为实现这一愿景,山河星航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之路上步履不停:今年成功实现轻型运动飞机发动机的国产化,“十五五”初期还将进一步攻克材料、航电仪表等关键领域,推动整机完全国产化。
在技术创新与工艺升级中,山河星航“跳出航空做航空”,通过标准化模块组合,缩短产品迭代周期、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实现降本增效与品质保障的统一。”黄鑫表示,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核心逻辑,正深度融入飞机制造全流程。
山河星航的发展思路,正是株洲“跳出产业,发展产业”理念的缩影。在株洲差异化发展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蓝图中,这种“跳出”“走出”并非脱离主业,而是以更广阔的视野整合资源、以跨领域的思维突破瓶颈,为产业升级寻找新的增长极。
作为“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在产值突破1600亿元的基础上,也正持续探索“依托轨道、走出轨道”的新路径。
2024年以来,株洲整车龙头企业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机”)成功研发移动制氢系统、电气化公路运输系统,其研制的超级虚拟轨道列车颠覆传统列车理念,可在道路上灵活行驶。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洲所”)则以算法、器件、材料三大根技术为核心,将业务扩展到高分子新材料、新能源、电力电子器件等八大领域,孵化“裂变”了2家上市公司。2021年以来,中车株洲所营收连续迈上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台阶,成为中车集团营收最多的一级子公司。
“一杯咖啡时间”的配套能力
在中车株机公司扎根的株洲田心片区,流行着一个概念,叫做“一杯咖啡的时间”:喝一杯咖啡的工夫,就能聚齐生产一台电力机车的上万个零件,从配送走向总装可以按小时计算。
中车株机的速度,离不开良好的配套协作。作为国内首个突破千亿产值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株洲聚集了先进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420余家企业,能为全球轨道交通用户提供从器件、部件、系统到整机、大系统的全寿命周期系统解决方案,本地配套率超过80%。
“在田心,企业间形成了隐形‘联盟’,很多产品在设计阶段就进行了分工。”株洲国创轨道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发展中心总监陈皓说道。株洲这种高度集聚的“产学研”生态,极大地缩短了成果转化周期,打造了从“一个想法”到“一款产品”的“快车道”。
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告诉记者,株洲产业配套率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无论是传统优势产业,还是正在打造的新兴产业,都注重在配套率上下苦功夫,极大地吸引了关联企业入驻扎根。
近年来,中车株机的“火车头”效应,带动了产业链抱团出海。中车株机不仅提供列车产品,还通过产业链联盟、第三方市场合作等方式,提供通信、信号、线路、原有地铁列车等方面的升级服务,延伸产业链的需求,提供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
这种“协同之力”,同样体现在株洲另一优势产业——被誉为“工业牙齿”的先进硬质材料领域。近段时间,面对同质化竞争加剧、高端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株洲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化“咬合”,助力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

“株洲造”先进硬质合金产品。
今年5月,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硬集团”)投资建设的超细碳化钨粉智能生产线全线投产。“过去,高端超细碳化钨粉几乎全靠进口,供货周期长且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大。”株硬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条生产线的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价格却低于进口产品,彻底改变了我国高端碳化钨粉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而下游市场的差异化布局,更让株洲钨业形成了集群作战的优势。湖南合盾集团依托株洲产业集群优势,转型为非开挖工程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投资建设非开挖工程技术国际产业园;株洲力洲硬质合金有限公司深耕航空航天领域,其研发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切削刀具,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株洲美特优硬质合金有限公司则专注于非标异型产品研发,在电子封装、航天精密构件等细分领域精准发力。
如今的株洲,已成为全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标杆,拥有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特高压输变电装备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陶瓷、先进硬质材料、功率半导体3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省级产业集群达到15个。其中,国家级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第一、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十五五”期间,株洲市将推动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争创世界级产业集群;先进硬质材料、功率半导体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株洲抓住产业基础坚实、制造业底蕴深厚、工业门类齐全,以及重点产业集群比较多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措施、提升能级,优化产业生态,增强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陈恢清表示。
“瞄准新需求开辟新赛道”的焕新升级
调研途中,记者乘坐的大巴车途经湖南株洲云龙大道,一句“天上星星参北斗,北斗园区看株洲”的醒目标语飞速掠过。视线之外,一座朝气蓬勃的产业高地——株洲北斗产业园正在崛起,折射出株洲对新场景新需求的敏锐捕捉与回响。

北斗天汇自研的北斗终端。
在湖南北斗天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上,陈列着许多带天线的“手机”和“智能手表”。公司总经理高波向记者介绍,这款“手机”实为自主研发生产的北斗应急救援终端,集北斗短报文对讲、天通卫星电话、低轨卫星通信于一体,能在复杂环境下实现稳定通信;那些跟平常手表别无二致的智能穿戴设备,不仅具备“北斗短报文+4G定位”功能,还能监测人的生命体征,能在危险情况下通过传送实时位置信息辅助救援。
株洲在北斗领域的布局,与国家顶层设计的“场景驱动”战略高度契合。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明确,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加速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表示,接下来将推动“北斗+”应用场景等一系列重点领域应用场景的培育。
“新场景驱动新需求,这种变化今年尤为明显。”黄鑫深有感触,随着低空领域制度与法规的不断完善,再加上“低空+物流”“低空+应急救援”等场景的大规模普及,市场对相关产品的需求增长十分明显。
“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市场为牵引,依托整机制造,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完善,进而推动全产业创新升级。”黄鑫补充道,航空产品研发不仅需大量研发投入,从研制成功到获取民航适航许可还需漫长验证。在此背景下,以市场需求为产业发展“输血”,有利于带动低空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中车株机即将投入市域线路运营的动车组(模型)。
在中车株机总部大楼外,公司动车研发设计主管齐彪指着一列红色动车模型介绍:“这是我们正在推进的新款动车组,还没正式上线,大家叫它‘跑在市区的高铁’,主要服务于城市群通勤,助力打造1小时通勤圈。”
相较于当前主流车型,这款新动车组的加减速性能提升了20%,由中车株机联合田心配套产业链企业共同研制,目前已完成试验。齐彪进一步解释道,随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居民通勤需求持续上升,对列车动力系统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核心是优化加减速性能。“这款新动车组即将投入市域线路运营,为通勤族带来更高效、便捷的出行体验。”
来源:中国电子报
作者:齐旭
编辑:任欣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