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利主义与工具理性日益盛行的当下,教育常常陷入对效率与分数的单一追逐,却忽略了其最本质的使命——成全完整的人。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要培养能感受生命之美、驾驭自由之思、迸发创造之力的个体。而抵达这种完人境界的路径,清晰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因美育,得自由,以创造。
因美育:从学科本位到全域浸润
谈及美育,不少人会下意识将其等同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技能传授——这种认知,恰恰窄化了美育的真正内涵。所谓“因美育”,本质上是一场从美育学科到学科美育的深化,是让审美浸润所有知识领域的过程。
音乐、美术等美育学科无疑是审美能力的根基所在。通过识谱辨律、调色构图的系统训练,我们学会读懂旋律里的情感起伏,看清画作中的光影叙事,触摸雕塑背后的张力表达。这种专业化训练,就像为我们搭建起感受美的语法体系,让模糊的审美体验变得可感知、可把握。但这只是审美培育的起点,而非终点。
更关键的蜕变,发生在学科美育的拓展中——让美渗透到每一门学科的肌理之中。数学里,勾股定理的简洁配比、黄金分割的和谐比例,藏着逻辑之美;物理学中,万有引力的普适性、电磁感应的精妙关联,透着秩序之美;历史学上,文明更迭的壮阔脉络、先贤哲思的传承延续,显着人文之美;就连计算机代码的嵌套架构,也藏着逻辑严谨与效率优先的理性之美。当教师能引导学生发现学科内在的美,知识便不再是冰冷的符号堆砌,而是鲜活的智慧画卷。学生与知识的关系,也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欣赏,这种由审美生发的热爱,正是终身学习最持久的动力。
得自由:以行为自律筑思想疆界
人们常误将自由等同于随心所欲的放纵,却忽略了真正的自由——思想的驰骋、人格的独立——从来都建立在自律的基石之上。美育,恰恰是连接行为自律与思想自由的关键纽带。
审美实践的本质,就是一场持续的自律训练。学钢琴要反复打磨指法节奏,练绘画需沉心勾勒细节层次,排话剧得恪守台词调度、兼顾团队配合。这些看似枯燥的重复,实则是对心性的锤炼:学会克制浮躁情绪,聚焦核心目标,将散乱的精力凝聚成精准的表达。这种在美育中养成的自律,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内在的掌控力。
当这种行为自律内化为精神习惯,思想的自由便有了生长的土壤。一个能管好自己行为的人,才能从本能冲动和外界诱惑中抽离,获得内心的宁静与独立思考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思想才能打破桎梏:不盲从权威的定论,不困于单一的视角,敢于质疑、乐于探索。孔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正是这种境界的写照——以自律为界,方能享思想无界。美育的妙处,就在于通过外在形式的规范练习,最终实现内在心灵的解放与自由。
以创造:于新旧之间开新境
当心灵被美浸润,思想因自由勃发,创造便会成为自然的结果。但完整的创造,从来不是单一的“出新”,而是包含“创新”与“创造”的双层进阶——于已有中优化,于无中生出新有。
创新,是“于已有框架中求新”。它是在既定规则、知识体系内的优化重组与边界突破。具备审美素养的人,对秩序、和谐与简洁的理解更为深刻,往往能提出更优雅的解决方案:工程师设计的机械结构,既满足功能需求又暗含力学之美;程序员编写的代码,既高效运行又兼具逻辑美感。而自由的思维,更能让他们打破学科壁垒——用美术的构图思维优化PPT呈现,用音乐的节奏感设计产品交互,让跨界创新自然发生。
创造,则是“于无有之中生新”。这是超越既有框架的突破,是将内在情感、精神洞察转化为前所未有之事物的过程。这更贴近美育的本质:像画家将抽象情绪化为画布色彩,像诗人将瞬间感悟凝为文字意象,创造者能将无形的思考转化为新理论、新模式、新价值。受过良好美育的人,更易拥有这种无中生有的能力:他们不只是解决已有问题,更能发现未被关注的需求;不只是完成既定任务,更能定义新的价值方向——从商业模式的革新到社会协作的优化,皆可成为创造的载体。
因美育,得自由,以创造,这不仅是个体成长的路径,更是教育回归本质的指引。它清晰地告诉我们:美育不是教育的点缀,而是滋养心灵的基石;自由不是放任的借口,而是自律浇灌的果实;创造不是天才的专利,而是完整人格的自然呈现。教育的使命,从来不只是传授谋生技能,更是搭建一座以美启航、以自律筑基、向创造抵达的桥梁,让每个灵魂都能在其中,绽放出独有的璀璨光芒。(株洲市十八中党委书记李志华)
来源:株洲市十八中
作者:李志华
编辑:苏莉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