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街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流淌着生活最本真的模样。《“巷”往的生活》专栏,深入街头巷尾,发掘那些让生活更美好的基层智慧。从老旧小区的有机更新,到志愿服务的活力循环,再到数字赋能的精准触达……这些发生在你我身边的生动实践,正是基层治理“绣花功夫”的温暖答卷。让我们一起探寻家园共建的路径,把“巷”里的日子,过成我们共同向往的生活。
一边是闲置多年的江畔老泵站,一边是居民对公共空间的渴望——在渌口区,这两者之间,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变形记”!
在渌口区大石围片区的创新实践中,通过“党建统领、空间再造、文化赋能、机制创新”四维发力,成功将一座江畔闲置水泵站改造为集休闲消费、社区议事、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活力客厅”。
凝聚合力:老旧空间“活”起来
改造不是“独角戏”,而是一场“大合唱”。项目启动之初,成立了由镇党委牵头,村(社区)党支部、党员代表和辖区能人共同参与的项目小组,统筹负责顶层设计、政策协调与矛盾化解,逐步形成了“支部定基调、党员作示范、群众共参与”的紧密工作脉络。
同时,依托“屋场会”“板凳会”等形式,大家坐下来一起聊、一起想、一起干,真正把党组织的引领力,转化为共建共享的行动力。

改造前的闲置水泵站。
空间焕新:从闲置到“闲适”
如何让老建筑“开口说话”?项目伊始便组织专业团队对泵站建筑及周边环境进行勘察评估,确定了“保护风貌、复合功能、融入治理”的改造原则。在保留工业遗存特色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出餐饮休闲、观景平台、文化展陈、议事大厅等多个功能区块。
走进泵站,红砖墙、钢架结构依然保留着岁月的痕迹,但内部却焕发着新的生机:咖啡吧飘着浓郁的香气,观景平台上游客争相打卡,文化展区里展示着渌口的龙舟、剪纸等非遗项目,议事大厅则成了居民畅所欲言的“民主议事厅”。
这里的一天,是多彩的:清晨,居民在这里晨练、散步,感受江风;白天,这里是飘着咖啡香的休闲驿站和游客服务中心;傍晚,变身为居民散步观景的打卡点;夜晚和周末,又“切换”成音乐节、读书会、议事厅等多功能文化空间。
“同一个空间,在不同时段服务不同人群,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项目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时空分异、功能复合’的模式,让这个老建筑真正‘活’了起来。”
不仅如此,当地还创新引入“乡村文旅主理人”机制,通过公开招募、综合评审,遴选专业团队负责日常运营。村集体以闲置的泵站资产入股,采取“固定租金+经营提成”的合作模式,既盘活了沉睡资产,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借助专业力量提升了服务品质和项目活力。

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文化赋能:让治理“有温度、有认同”
治理的核心是“人”,关键在“心”。渌口区着力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治理的硬支撑。
在空间装饰、景观小品设计中,大量运用本地传统建筑元素、民俗图案,展示渌口龙舟、剪纸等非遗,让居民在熟悉的环境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在这里看到熟悉的民俗图案,听到老一辈讲述渌口的历史,感觉特别亲切。”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李女士说,“这不仅仅是个休闲场所,更是我们文化的传承地。”
更热闹的是,这里“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户外音乐节、“打火花”非遗表演、历史故事会、农产品市集……一个个品牌活动,聚起了人气,也聚起了人心。同时,居民们还自发组建了摄影、书画、阅读、舞蹈等兴趣社群,从“旁观者”变身“组织者”,真正成为这片空间的主人。

吸引众多游客“打卡”。
机制创新:激活治理“一池水”
为让“活力客厅”长久“保鲜”,渌口区构建了一套权责清晰、激励有效的运行机制。
“支部+主理人+村集体”三方协同,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支部负责把方向、揽全局、促和谐;主理人团队专注业态创新、品质控制和市场拓展;村集体则负责资源协调、环境维护和群众动员。三方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实现同频共振、互补共赢。
“积分超市”上线,参与公共服务就能攒积分,兑换消费券或文创产品。居民刘阿姨笑着说:“参加环境清扫、秩序引导、活动协助这些公共服务都能获得积分,现在大家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可高了!”
集体入股、收益共享,让居民真正成为治理的“合伙人”。通过定期协商机制,大家共同研讨区域发展、公共事务与收益分配等议题,形成议事有平台、利益有共享、责任有分担的治理共同体。
从闲置空间到活力地标,从“无人问津”到“人人参与”,渌口区用一场生动的“空间变形记”,写下了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这里不只有咖啡香、书香气,更有浓浓的社区情、家园意。
观察者说:
面对乡村公共空间闲置与社区服务载体短缺的双重困境,渌口区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存量资源的活化利用。
党建统领与群众参与的深度融合,空间再造与治理创新的有机融合,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的良性融合。通过机制设计,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三个要素巧妙结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何让治理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可持续?在这个项目中也许可以找到答案——以空间为载体,以文化为纽带,以机制为保障,真正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治理从“管理”走向“共创”。
如今,这座原本静默的旧建筑,已成为集休闲、议事、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活力客厅”,不仅点亮了片区生活,更解锁了基层治理的“活力密码”。
来源:红星云
编辑:任欣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