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家长可能会遇到孩子抱怨“长时间阅读后眼部疲劳”,或观察到孩子学习时存在注意力不集中、阅读串行、跳字等情况。这一现象背后,可能存在被忽视的潜在因素——隐性斜视。隐性斜视究竟是什么?有何危害?如何科学干预?
隐性斜视是什么?
斜视是眼外肌协调运动失常、力量不平衡,导致两眼视轴无法同时注视同一目标,仅一眼视轴对准目标,另一眼视轴偏向目标一侧的眼部问题。
双眼本应如同协同作战的伙伴,共同瞄准同一目标。从偏斜显现方式划分,斜视可分为显性斜视与隐性斜视:显性斜视即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的“斜眼”,双眼无法同时注视目标,一眼正位时另一眼明显偏斜;隐性斜视平时可控正位,不易被察觉,但当儿童出现疲劳、走神或生病等情况时,会呈现轻微眼位偏斜倾向。这类斜视需通过专业眼科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隐性斜视的主要危害
1、长期视觉疲劳,影响视觉质量
这是隐性斜视主要表现。由于双眼需持续调节以维持视轴对齐,眼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类似人体持续踮脚站立,易产生疲劳感。尤其在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阅读、使用电子产品、写作业)后,不适症状会加重,具体可表现为眼睛酸胀干涩、畏光,甚至眼眶及眼周肌肉酸痛。
2、损害视力与双眼视
若隐性斜视长期未得到关注或干预,眼部代偿负担会逐步加重,可能引发系列连锁反应:
近视、散光进展加速:儿童为缓解眼部疲劳,可能不自觉缩短用眼距离(如凑近屏幕、低头看书),导致睫状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进而加快近视度数增长,部分儿童可能新增散光问题;
立体视觉异常:隐性斜视逐渐变为间歇性或恒定性斜视,散失双眼同时视功能。可能出现物体远近判断障碍(如下楼梯易踩空、取物易碰倒),无法参与对立体视要求较高的活动(如驾驶、球类运动、精密仪器操作);严重时可能发展为“单眼抑制”,即大脑主动屏蔽一侧眼睛的视觉信号,导致立体视觉永久丧失;需手术矫正眼位,恢复双眼视。
影响儿童学习效率与心理状态
隐性斜视还可能对儿童的学习与心理产生影响:阅读时易出现串行、跳字,阅读不能持久等阅读障碍的情况;为维持双眼视觉协调需额外消耗精力,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降低;长期的阅读不适可能使儿童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出现烦躁、焦虑等心理状态,甚至诱发厌学倾向。
科学干预建议
株洲三三一爱尔眼科医院提醒,斜视不会随儿童年龄增长自行缓解或消失。儿童3岁前是视力与视功能快速发育的关键阶段,此时进行科学干预,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若发现儿童存在上述相关表现,建议及时带其前往正规眼科机构就诊。除常规验光检查外,需完善双眼视功能专项检测,包括遮盖试验、融合功能评估等,同时向医生详细说明儿童的具体症状,遵循“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的原则,为儿童守护清晰视觉。
来源:红网
作者:廖敏琳
编辑:颜洪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