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将“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纳入国家战略。“微短剧”就是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的产物。株洲发展微短剧产业很有市场潜力,深具发展前景。
从产业发展趋势和规模来看,来势很猛
微短剧产业正成为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新引擎。2024年微短剧市场达到了505亿,超过同年全国电影票房,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1000亿以上;微短剧用户达6.62亿,超过同期外卖活跃用户(5.92亿),2025年预计超过7亿。目前微短剧产业集中在省会城市和一线大城市,如北京、深圳、杭州等。长沙近年来微短剧产业链正快速成形,提出了“浙江有横店,湖南有竖店”的口号。
从国省支持政策和措施来看,力度很大
2025年,国家广电总局组织实施六大赋能行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品牌”“跟着微短剧学经典”“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微短剧里看非遗”,推出300部具有引领作用和创新价值的重点微短剧。省广电局拿出千万级专项扶持资金,一是鼓励剧本创作。对重要节点重点选题特别项目,给予最高50万元的支持。二是支持高科技手段。凡运用AI、XR等技术拍摄制作并产生示范效应的微短剧,每部最高支持10万元资金。三是扶持拍摄基地建设。对成熟的拍摄基地,给予不超过150万元的支持。四是提供专门服务。上线“拍在湖南”小程序,为剧组提供“一键达片场,秒配服化道”的保姆级服务。五是给予奖励。对参与全省“微短剧+”创作计划的精品,每部最高给予20万元奖励。对在央视或一线卫视播出的,给予每部最高8万元奖励。
从株洲现有基础和优势来看,前景广阔
1.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吸引潜在的投资方。株洲拥有众多实力雄厚的企业和知名品牌,有品牌宣传和产品推广的需求,可以成为微短剧的广告主、联合出品方或定制剧客户,实现“内容为实体赋能,实体反哺内容生产”的良性循环。
2.独特的工业题材形成内容差异化优势。株洲大力培育制造名城,加快建设幸福株洲,其厚重的工业历史、丰富的工程师文化和大国工匠精神等都是题材富矿。围绕高铁研发、核心技术攻坚等,打造中国版“工业英雄”故事;以田心、331、601等老厂区为背景,讲述几代人的青春与奉献,引发共鸣;聚焦现代工程师、技术工人的工作与生活,真实又新颖。
3.优越的区位带来低成本制作潜力。依托长株潭一体化优势,长沙侧重创意策划与资源整合,株洲发挥场景、成本优势,打造“创意在长沙,拍摄在株洲”的协同模式。
4.丰富的取景地提供城市IP支撑。株洲有神农城、湘江风光带等现代都市景观,有醴陵陶瓷谷、炎帝陵等特色文化地标,有“N+T”艺术馆和众多工业厂区等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工业风”场景。多元的场景能为不同类型的微短剧提供丰富的视觉背景。
5.初具规模的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株洲拥有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株洲师专等众多高等、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和输送编剧、表演、摄影、后期制作、新媒体运营等专业人才。这是打造“工业微短剧”的独特优势。
6.活跃的新媒体生态提供创作基础。株洲广电和株洲日报社的内容生产力、渠道传播力和新媒体运营力进一步提升,以“官媒”引领微短剧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基础。株洲本地的抖音、快手等平台新媒体账号非常活跃,知名账号有100多个,是微短剧推广的天然渠道,也具备转型为微短剧创作团队的基础。
发展网络微短剧的几条建议
1.政府引导是前提。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起来。建议由政府或国企平台公司牵头,规划建设微短剧产业园,设立专项基金、举办创投会,出台人才扶持、税收优惠等系列配套政策,鼓励具有株洲特色的创意创新创作。
2.引进合作是基础。“大树底下好乘凉”。主动引进长沙、北京、杭州等地的头部MCN机构和制作公司,比如与芒果超媒、抖音集团的红果短剧等合作,设立分部或拍摄基地,培养本地人才、打造本土模式、推动本土化创作。
3.聚焦垂类是关键。怎样规避“大树底下不长草”?不能与一线城市在全题材上竞争,而是集中资源,聚焦“工业+”垂直领域,将“工业风”与“网络爽感”成功结合,开辟“新赛道”,形成“工业微短剧看株洲”的品牌效应,此举将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品牌推广的双赢。
来源:红网
作者:陈玉新
编辑:颜洪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