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曹缇 通讯员 郭青燕 株洲报道
一名初二男生反复头痛、膝盖疼痛,甚至拒绝上学,医院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后,才发现是考试焦虑引发的躯体化反应;留守儿童小文在作文中吐露“宁愿考砸也不愿父母沉迷手机”的心声;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株洲市三医院数据显示,医院近五年青少年心理诊疗人次呈倍数激增......
5月22日,株洲市政协“株事好商量”2025年首场集中协商活动现场,开展了一场特殊的“心灵会诊”。来自教育一线的校长老师、心理专家、家长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关注心理健康,培育阳光少年”主题展开深度研讨,共同探寻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方。
“株事好商量”集中协商活动现场。
困局:高压教育下的“空心一代”
“当我们用名校通知书兑换亲子对话,用物质满足替代心灵滋养时,当手机依赖导致的注意力分散、睡眠不足,甚至用虚拟社交逃避现实人际交往现象时,是否正在透支孩子的心灵免疫力?”有着三十余年教育工作经验的陈玉玲,率先打开了这场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话题的话匣子。作为株洲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她见过太多在心理健康问题上挣扎的孩子和焦虑的家长。
家长代表周女士诉说了她的故事:“三年前,我发现大儿子因腺体肿大,说话不太清晰,在学校饱受排斥。那些藏在书包里的眼泪、课间独自徘徊的身影,都被我一句‘今天作业全对吗’的追问掩盖。”直到孩子说“想看心理医生”,她才惊觉,与孩子的心灵之间,隔着一堵“不了解”的高墙。
从家庭层面深入剖析,家庭教育方式的失衡,已然成为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部分家长陷入了过度保护的误区,将孩子捧在手心,让他们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雨的吹打,抗挫折能力变得极弱。而另一部分家长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孩子过度严厉,施加着巨大的压力,让孩子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如同紧绷的弦,随时可能断裂。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更是因归属感缺失,在心理成长道路上布满荆棘。
学校方面,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师生比严重失衡,专职心理教师的数量远远没有达到国家标准。”株洲市第五中学校长戴永红紧接着发言,话语中透露出无奈与担忧:“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设施设备也逐渐老化,难以满足现代心理辅导的需求。家校联动不足,就像一座桥梁缺少了关键的支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班主任年轻化且更换频繁,使得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举步维艰,很难形成系统、持续的教育模式。”
发言交流现场。
社会层面,教育内卷带来的学习高压,以及部分利益集团贩卖焦虑,进一步加重了青少年的心理负担。株洲市三医院副院长张猷玫提供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2020-2024年,医院心理健康门诊和住院就诊接诊的18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次从2071人次逐年攀升至10593人次。这一数据的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焦虑与无奈,也折射出社会亟待解决的心理健康难题。
破局:构建“心灵防护网”的株洲探索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形势,株洲市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成果,试图为青少年构建起一张坚实的“心灵防护网”。
在教育领域,株洲市教育局近年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易常介绍,全市建立了由524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组成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了540个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并开发了株洲市心育云平台。学校每两周固定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课,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1.5万场次,受益人群达43.6万人次。此外,市教育局还深入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为家长提供全方位的家庭教育指导。
在医疗领域,株洲市卫健委通过部门协作、家校协同、社会共建,进一步完善了青少年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谢文博介绍,市卫健委整合现有政府、医院资源,构建了“一主两辅”防护体系,推动成立了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同时,依托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开设社区心理健康门诊,设置青少年专场接诊时段,并设立了“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为青少年提供24小时公益心理咨询服务。
株洲“共童成长”父母课堂。
在社会支持方面,株洲市妇联始终将家庭教育作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抓手。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漆帅花介绍,市妇联构建了全域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组织实施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向阳花”行动,创设了“共童成长”父母课堂,并开展了“家·文化”主题系列活动。株洲市文旅广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喜兰介绍了博物馆奇妙夜、街头艺术站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大了亲子研学游等活动的力度,让孩子们在游玩中增长见识,增进亲子关系。
突围:跨越心灵守护“最后关卡”
尽管株洲市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举措,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学习高压、亲情缺位、社会焦虑等阴霾,依旧悄然侵蚀着青少年成长的天空,如何跨越这“最后一公里”,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5月22日的集中协商议事活动中,各界代表群策群力,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青少年心灵守护的“株洲方案”。
株洲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负责人陈玉玲提出,要构建专业化教育支持系统,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师”分级认证体系,开发覆盖城乡的家长成长课程;让教师更专业,建立班主任心理危机干预教师资格证和心理咨询师证“双证”制度;让社会更专业,社区设立“疯跑草坪”“呐喊山谷”,推行“无作业周末”,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心理数据共享机制。
家长代表李伟则从家庭支持、学校支持、社会支持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家庭应倡导“家长有觉醒、家庭有温暖、孩子更幸福”的理念,提升家长的认知和素养;学校应不断提升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改变管理观念和思路,尊重学生,为孩子的自由生长搭建平台;社会应以市妇联和市教育局为主体,联合专业机构开发分龄指南,建立市级“家庭教育知识库”,打造权威家庭教育平台。
部门相关负责人现场回应。
“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提前干预、全过程跟踪与及时介入治疗”“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完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开发”......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妇联、市文旅广体局等部门负责人也提出了下一步发力的重点。
芦淞区政协委员赵晓旭代表课题组提出了强化学校教育阵地、夯实家庭教育根基、整合社会公益资源、净化网络空间环境、完善医疗保障机制、健全政府服务网络等建议。通过借鉴多地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活动现场。
这场心灵保卫战的终极目标,在株洲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聂方红的发言中具象化:要重视在前,预防在前,疏导在前,服务在前,希望通过本次集中协商活动,引导全社会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下一代学得好、活得好、成长得好。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胜跃也表示,要强化治“已病”,健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强化治“未病”,加强家校社共育;强化协商成果转化,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从家庭的温暖港湾到学校的知识殿堂,从社会的广阔天地到医疗的专业保障,家庭、学校、社会齐发力,青少年的“心”事将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得到妥善的化解。
来源:红网
作者:曹缇 郭青燕
编辑:任欣蓓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