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4月17日讯(通讯员 夏雨琴 殷帅宇 刘新文)醴陵是中国四大花炮主产区之一,自唐朝李畋研制出爆竹至今,花炮产业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当下,在这个拥有深厚产业基础的花炮原产地,许多充满活力的企业正以独特的韧性书写着传统手工业的现代转型故事。其中,东富镇作为醴陵花炮主要产区之一,拥有12家花炮企业,10家以生产经营红炮系列产品为主,从业人员900余人。
近年来,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市场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东富镇构建起完整的花炮产业链,以“小而美”的姿态,在安全升级与品质创新的道路上,续写着这一传统产业的现代篇章。
走进位于东富镇芷泉村的醴陵湘楚出口花炮厂生产车间,两条标准化爆竹生产线正有序运转,工人们操作机器将一盘盘引线整齐地装进炮筒。作为鞭炮的基本单元,每一个筒管的用料,都决定着放鞭炮时炸出的声音是否足够响、足够脆,“我们这个筒管是1.0厘米的外径,但是内径达到6.4到6.5厘米,筒管的纸比较厚,并且采用的是纯足料加色纸,炸放完鞭炮以后铺在地面上就是红红的、绵绵的,看着也非常喜庆。”企业负责人何兰英解释。
这家年产值8000万元的企业主要生产红炮系列产品,其“地毯红”“玫瑰红”“国旗红”等系列产品在华南市场备受青睐。
来到结鞭与包装车间,工人手指翻飞,熟练地在细长的引线与鞭炮之间打上牢固的结。“像这个安全引,我们都会严格要求工人一定要打‘钩子引’。”何兰英所说的“钩子引”,是在鞭炮制作工序中接上点燃鞭炮的最后一根安全引线,用手捏着引线提起来,整挂鞭炮悬空也不会脱落,“这是我们的质量底线。”何兰英介绍,从原材料筛选到最终包装,他们建立了清晰的质检程序,每一道工序的生产都能追根溯源,其红炮产品燃放后的红色纸屑能均匀铺展,形成喜庆的“红地毯”效果。“今后我们肯定会一直坚持我们这个理念,来坚持生产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产品,精益求精。”何兰英说。
“安全是底线,质量是生命线”已成为东富镇花炮企业的普遍共识,而在此基础之上,还有企业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产品的“情感附加值”。
婚丧喜庆、逢年过节,烟花爆竹都是不可或缺的“气氛组”,而相比更具观赏性的烟花,放鞭炮还多了一层迎宾送客、增添气氛的意味,在这个层面上,虽然不如烟花百变多姿,人们还是把放鞭炮的“造型”玩出了花样。
“我们生产的一款鞭炮是在放完之后,会出现一个写着‘恭喜发财’字样的红绸,开业的时候放这个鞭炮,讨一个好彩头。”在金星出口烟花鞭炮厂,企业负责人彭欣欣介绍了一款带有“彩蛋”的鞭炮。
在传统爆竹基础之上,类似的产品改动近年来越来越多,丰富的需求,对应的是不同的燃放场景或者不同地域的偏好。“比如红炮的规格,比较通行的是炮筒直径1.0厘米的,但是在北方有的地方会要求直径0.8厘米或者0.7厘米的产品。在保证产品质量与安全的规格以内,从颜色、炮筒大小、引线速度到燃放效果,我们都可以提供个性化的组合定制服务。”彭欣欣介绍,企业还在产品的外包装上下足功夫,每年都会设计更新几款不同的新包装,同时也能为客户定制设计包装。
“我们主打的口号是,人生的每个重要节点,都有我们的品牌礼星花炮陪伴。”这种柔性的制造生产能力,支持企业快速响应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让传统鞭炮在婚庆、开业等不同场景中焕发新生,成为传递喜悦的“情感媒介”。目前,该厂三条生产线年产值平均达4000万元,其定制服务涵盖从0.7厘米到1.0厘米的炮筒规格,以及数十种包装设计方案。
东富镇的产业实践也印证着醴陵花炮产业发展的一个逻辑:在安全与创新双轮驱动下,传统花炮产业正在焕发新生。每逢节庆,当产自醴陵的鞭炮炸响的瞬间,都传递着这些企业“精工制造”的追求,诉说着传统产业现代发展的生动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夏雨琴 殷帅宇 刘新文
编辑:曹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