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聂千川 通讯员 刘艺锋 株洲报道
正月新春,年味正浓,株洲市渌口区古岳峰镇腰塘村却满是热闹忙碌的景象。走进村里的手工药糖加工厂,香甜气息瞬间弥漫开来,工人们熟练地穿梭在各个岗位,手中动作不停,让人感受到别样的新春活力。
李正望与工友正在拉扯饴糖。
百年传承 甜蜜年味的坚守
“过年做药糖,那可是咱这儿的老传统了!”说话的是腰塘第四代手工药糖传承人李正望,他正手持铲子,在热气腾腾的大锅里翻炒着饴糖。“春节吃糖,寓意着新的一年甜甜蜜蜜,这火候可得拿捏准咯,轻了粘牙,重了发苦,只有恰到好处,才能让大伙尝到最正宗的香甜。”这看似简单的翻炒动作,背后是李正望在灶台边跟着父亲苦练3年才掌握的秘诀。
药糖,又称炒片子芝麻糖,以优质大米、芝麻为原料,口感香脆松甜,回味悠长。在渌口区,春节吃药糖的习俗已流传数百年。“买药糖咧,好甜的药糖!”这句熟悉的叫卖声,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渌口人的童年回忆。过去,这种长条状、沾满芝麻的药糖,是孩子们过年最期待的美味,也是家家户户新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年味担当”。
李正望家的药糖手艺,已传承百年。从爷爷从舅老爷处学艺,到父亲再传给他,岁月流转,这份甜蜜的技艺从未间断。上世纪 80年代,渌口区药糖加工作坊兴盛一时,但历经风雨,坚持手工制作的,只剩李正望家的家庭作坊。
“饴糖得用优质大米和麦芽,自己煮熟发酵,市面上现成的可不行,芝麻也得挑最好的。”凭借多年积累,李正望练就了“火眼金睛”,仅凭眼观手触,就能精准判断糖浆的温度与浓度。“冷却后的拉扯工序,更是讲究手感,机器根本替代不了。”在他心中,做药糖不仅是门手艺,更是对祖辈传承的坚守,是对乡亲们那份“就好这口”的深情回应。
产业升级 甜蜜事业的新篇
以往,不善言辞的李正望为了扩大药糖知名度,四处跑销路。凭借过硬的品质,药糖不仅走进了超市,还通过朋友圈和熟人推介,远销广州、深圳。可“单打独斗”的他,始终面临资金短缺、难以扩大生产的困境。每年春节前夕,他都要从外地匆匆赶回,集中做一个月药糖,节后又外出务工。
药糖生产线。
改变发生在2019年。“手工药糖是咱村丢不得的‘名片’!”腰塘村党总支书记李拓夫牵头,引资300万元,成立九狮食品厂。占地1000平方米的旧学校摇身一变,成了现代化的药糖加工场地,李正望出任技术负责人,开启了药糖产业的新征程。
有了现代设备助力,药糖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一条生产线一天最多能制作400公斤。但李正望始终坚守手工制作,只为留住那份最纯正的老味道。2020年,腰塘手工药糖成功申请“非遗”,并注册“岳峰香”品牌,每年为村集体带来超10万元利润。
如今,药糖产业已颇具规模,加工厂吸纳了35位村民就业。“我们重新设计了包装,推出180克、280克、500克三种规格,还新开发了桂花、花生口味,满足大伙不同需求。”李拓夫介绍,药糖已入驻长沙、株洲和渌口本土商超,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500 万元。
新春佳节,村里的药糖订单不断,工人们干劲十足。“现在日子越过越好,咱这药糖也跟着香飘万里咯!”李正望笑着说。未来,腰塘村还将继续做大做强药糖产业,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让这份承载着年味与传承的甜蜜事业,在新的一年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来源:红网
作者:聂千川 刘艺锋
编辑:颜洪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