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倒春寒的到来,气温依旧偏低,门诊的糖尿病患者增多,而且很多患者都因血糖控制较前变差来就诊。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刘平平提醒:当气温偏低时,想让血糖平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守护自身健康。
倒春寒给血糖带来的风险有哪些?
血糖波动加剧
近期气温变化大(倒春寒),低温刺激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导致血糖升高;饮食不规律,时令水果如冰糖橙、砂糖橘等及各类甜点如汤圆、元宵等明显升糖指数的食物摄入多;室外下雨且寒冷,运动减少,或者运动量不稳定,运动不足或过量均导致血糖波动。
感染风险增加
近期各类感染病人明显增多,以呼吸系统感染高发,免疫功能低下的糖尿病患者甚至易因感染诱发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昏迷;其次是泌尿系统感染,女性患者很容易高糖,且很多病人尤其是在服用SGLT2抑制剂的糖尿病患者,近期因为出行导致憋尿、饮水减少更加增加了感染机会;第三就是足部感染,春季换鞋后足部摩擦增加,微小伤口易继发感染,倒春寒期很多糖友们仍然烤火、高温泡脚等导致足部皮肤烫伤继发感染等。
过敏与皮肤问题
春节各类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增多,导致过敏性鼻炎、皮炎等反复发作,可能干扰血糖监测(激素类药物使用),同时导致皮肤干燥、瘙痒(高糖环境+春季干燥),抓挠后导致破损感染。
情绪与代谢紊乱
春季气压变化、昼夜节律调整都可能导致人的情绪波动,出现如焦虑、抑郁等变化,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跃,导致皮质激素等升糖激素水平升高影响糖代谢。
糖尿病病人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血糖监测调整
因为血糖波动较大,建议增加监测次数(尤其餐后血糖),关注夜间血糖(倒春寒易引发黎明现象)。 对于老年患者建议适当放宽标准(如空腹≤8mmol/L,餐后≤12mmol/L),避免低血糖风险。
药物管理
我们都知道,胰岛素的保存是要注意保存温度的,因为温度是会影响到胰岛素的效能,所以温度回升后及时注意关注胰岛素保存温度是否适宜,药品是否有受潮倾向。同时气温回升可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需警惕低血糖(尤其是使用磺脲类或胰岛素者)。 而对感冒咳嗽过敏等情况下使用合并用药,如过敏患者避免含糖抗组胺药物(如糖浆剂型),优先选择片剂或鼻喷激素。注意其他药物含糖量影响造成血糖波动。
个体化干预
春季多雨且潮湿,每年春季总有几个老年糖尿病患者会因为跌倒导致骨折,糖尿病患者本来就容易合并骨质疏松,老年女性尤其明显,因此对老年患者重点预防跌倒(低血糖+春季地面湿滑),而青少年及儿童,关注春季开学后运动量突增导致的血糖波动。
生活方式管理
饮食方面,建议控制时令水果摄入(如草莓、樱桃每日≤100g),避开高GI水果(芒果、菠萝)。 而对接下来的清明传统食物(青团)建议替换为低糖版本(艾草+代糖)。
运动方面,户外运动选择气温稳定时段(如上午10点后),避免清晨低温刺激。 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随身携带葡萄糖片(15g快速升糖)。
感染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推荐每年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尤其老年患者)。 糖尿病患者注意足部护理:每日检查足部,穿透气棉袜,避免新鞋长时间摩擦。
心理健康支持
建议加入糖尿病管理社群,通过同伴支持缓解春季情绪问题。 出现持续焦虑、失眠时,及时转诊心理科(避免自行使用镇静类药物干扰血糖)。
紧急情况处理
春季外出活动增多,需强调随身携带“急救卡”(注明糖尿病病史及紧急联系人),低血糖发生时能及时处理救治。如出现呼吸深快、恶心呕吐,立即医疗机构就诊,排除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刘平平表示,春季管理需关注“温、食、动、感、心”五要素,通过个体化血糖监测、感染预防及情绪支持,助力患者平稳过渡季节变化。
来源:红网
作者:黎婕妤
编辑:颜洪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