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24日讯(通讯员 柳焱 周芝萍)在学生生活社区这片“最接地气”的场域,如何破解思想政治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如何将“三全育人”从理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株洲师专”)以“党建+”为核心引擎,对“一站式”学生社区进行了一场深度的重构与赋能,使其从一个单纯的物理空间,蜕变为一个党建引领有力、资源汇聚有序、学生生长有感的“育人新生态”。
从“顶层设计”到“社区实践”的贯通
学校党委深刻认识到,社区育人绝非临时起意,而是一场深刻的组织变革。其首要创新,在于构建了“学校-部门-院系-社区”四级联动的“动力系统”,确保党的组织力量精准下沉、贯通到底。
创新实践1:“学生社区成长纪实单”——让思政评价“活”起来
学校创新设计“学生社区成长纪实单”,将学生在社区的政治表现、志愿服务、宿舍文明、先锋模范作用等“软指标”转化为可记录、可量化、可评价的“硬杠杠”。这份“纪实单”不仅是学生的“成长档案”,更成为推优入党、评奖评先的关键依据,实现了思政评价从课堂到生活、从瞬时表现到一贯表现的革命性转变。
创新实践2:“党员责任区”与“先锋岗”——让党性锻炼“实”起来
学生社区里,一个个“党员责任区”和“党员先锋岗”被醒目标识。学生党员们不仅要完成“学业帮扶”“安全巡查”等规定动作,更主动发起“电脑义诊”“旧物绿植置换市集”等暖心服务。目前,35间“党员示范宿舍”挂牌亮身份,成为社区里流动的红色旗帜,也让社区成为考察、培养和发展学生党员的最真实、最鲜活的实践场。
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的协同
株洲师专的第二个创新点,在于打破了传统的院系壁垒,将校内外优质育人资源进行“模块化整合”与“精准化投送”,打造了一个高效协同的“育人圈”。
亮点实践1:“校领导早餐会”——沟通零距离
每月一次的“校领导社区早餐会”已成为品牌。校领导与学生们边吃边聊,从“食堂菜品”到“课程设置”,从“宿舍网络”到“职业规划”,氛围轻松,反馈高效。本学期已累计接待学生50余人次,推动解决了20余项具体问题,学生们感叹:“没想到校领导这么接地气!”
亮点实践2:“驻楼导师工作坊”——服务精准滴灌
思政课教师在社区开设“时政热点沙龙”,管理干部开设“职场礼仪小课堂”,专业教师则带来“PPT美化实战”“短视频剪辑入门”等“技能小灶”。这些活动紧贴学生需求,场场爆满,真正实现了“按需供给”。
亮点实践3:“企业直通车”与“校友汇”——视野无边界
学校将企业HR请进社区开展“模拟面试”,组织优秀校友回归分享“升本考研”经验。这种“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结合,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社区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枢纽站”。
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治理”的角色蜕变
最深刻的变革,在于学生从被管理的“客体”转变为社区治理的“主角”。学校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内生动力。
样板实践1:“社区议事厅”——我的地盘我做主
每月由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组织的“社区议事厅”热闹非凡。学生们就“公共空间利用”“垃圾分类点优化”等议题畅所欲言,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回应、限期解决。本学期已通过此机制落实了“增设24小时自习室”“优化热水供应时段”等10件实事,学生的“金点子”变成了社区的“新风景”。
样板实践2:“朋辈领航计划”——榜样力量无穷
“朋辈讲堂”里,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分享“学霸秘籍”,技能竞赛金牌得主揭秘“备赛心法”,优秀学生党员讲述“成长感悟”。这种“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形成了强大的正向激励效应。
样板实践3:“社区文化节”——文化C位出道
由学生自主策划的“社区文化节”是年度盛事。“宿舍装饰大赛”“草坪音乐节”“邻里厨艺秀”等系列活动,让每一栋楼都有了独特的文化标签,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迈向“形神兼备”的智慧育人共同体
株洲师专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其价值不仅在于空间的整合与服务的叠加,更在于通过“党建+”实现了一场育人生态的重构,成功地将育人场域从班级延伸到社区,将育人主体从院系孤军转变为全校协同,将育人方式从单向灌输升级为双向互动。
面向未来,学校已绘就新的蓝图:打造“智慧社区”,利用大数据为每一位学生精准“画像”,提供个性化成长支持;深化评价改革,让“成长纪实单”的结果运用更科学、更权威;培育“特色文化”,让社区文化成为学校精神最生动的体现。这一系列探索,不仅为株洲师专自身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也为同类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株洲师专方案”,生动诠释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深刻内涵与实践价值。
来源:红网
作者:柳焱 周芝萍
编辑:苏莉雅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