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观点︱回归教育本真:做个虔诚的园丁,静待每一朵花绽放
2025-09-29 22:06:06 字号:

观点︱回归教育本真:做个虔诚的园丁,静待每一朵花绽放

文|雨辰

前言

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它需要一种植根于生命内在韵律的节奏感,唯此才能挣脱“内卷”的漩涡与焦虑的炙烤,回归那份从容与本真。教育的本质确实深深根植于亲子关系——孩子对世界的信任、学习的内驱力,往往源于与父母间安全、温暖的情感联结,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师,应是洞察并顺应生命节律的园丁,而非按照图纸施工的木匠;家长,则要做懂得守望的护花人,而非揠苗助长的催促者。教育的使命,在于尊重每一份与生俱来的独特,敬畏那不可逾越的内在时序,呵护每一个生命的无可替代。而教育管理者,更需具备高瞻远瞩的系统思维,致力于构建良性、可持续的教育生态,让生命在其中自主呼吸、自然生长。这,是一条艰难却正确的归真之路,值得每一位教育同行者深思、力行。

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

工业追求效率、标准与速成,产物整齐划一;农业则尊重时令、气候与作物自身的生长周期,它相信耐心,信仰“静待花开”的力量。教育,无疑更贴近农业。卢梭在《爱弥儿》中早已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当下盛行的超前学习与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正是对生命成长规律的粗暴打断。它们或可换来一时的分数优势,却可能永久损伤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潜能——这也正是“内卷”与“焦虑”的根源所在。

教育要看见孩子眼中的星光,而非仅仅试卷上的红勾;要听见生命拔节的声音,而非仅仅排名变动的数字;要感知心灵成长的温度,而非仅仅分数高低的对比。当我们重新将目光投向成长本身,“不内卷、不焦虑”便会成为顺应规律之后的水到渠成。当所有人都在违背规律地“抢跑”与“加码”,便陷入了一场无人敢停的囚徒困境,终致集体疲惫、难以为继。有节奏的教育,是园丁般的从容,是相信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绽放的时刻。它不求短暂的速度与表面的效率,而关注成长过程的健康与持续发展的后劲。这背后,是对生命本身最深切的信任与敬畏。

教师:是园丁,而非木匠

教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塑造教育的实践样貌。木匠心中有张精确图纸,他的任务是将木材切削打磨,组装成预设的椅子,不合规格便是“次品”。园丁则不然——他提供阳光、水分与肥沃土壤,适时修剪枝叶、拔除杂草。他尊重每一株植物的天性:松树终究挺拔,玫瑰自然芬芳,园丁从不要求玫瑰如松般直立,也不强求松树散发玫瑰的香气。他的职责,是创造最适宜生长的环境,却绝不代替生命自己去生长。

真正的教师,正应如此。其使命不是按统一模具“塑造”学生,而是怀着虔诚之心“支持”生命的成长。教育要欣赏每个孩子独特的天赋,而非用单一标准衡量优劣;要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而非灌输固定的答案;要培养他们面对未来的勇气,而非只训练应试的技巧;要呵护他们心灵的完整,而非只关注成绩的起伏。这完美呼应了“尊重差异、遵循规律、珍视个体”的教育本义。既然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那么它需要的,正是园丁般的耐心与智慧——懂得在恰当时机给予恰当滋养,更懂得在必要时刻静心等待。

家长:是守望者,而非塑造者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场温暖的唤醒,需要家校同频共振。家长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但爱的方式需要智慧。正如自然馈赠,爱也需恰如其分。爱如甘霖,过多则淹;爱似阳光,过烈则灼;爱像空气,若充斥杂质,亦会令生命窒息。过度的关注、过高的期望、过重的负担,常常是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

亲子关系就像教育的“土壤”——土壤肥沃(关系健康),知识、品格这些“种子”才能更好地生根发芽。比如孩子遇到学习难题时,比起说教,父母的理解和陪伴更能帮他重建信心,这正是亲子关系在教育中发挥的核心作用。

教育要关注好奇心的萌发,而不仅注重标准答案;要珍惜探索欲的闪耀,而不仅看重考试分数;要培育同理心的生长,而不仅强调竞争排名;要守护想象力的绽放,而不仅追求解题速度。许多家长的焦虑,聚焦于一张成绩单、一次排名。然而,教育应是一场温暖的守望,关注生命本身的成长历程,而不仅仅是冰冷的结果。教育应是唤醒,而非灌输;是引导,而非塑造;是滋养,而非催熟;是静待花开,而非拔苗助长。当我们只盯着成绩,就如同园丁只盯着花朵而忽略根系、茎干与土壤的健康。将目光从冰冷的分数,移向那个鲜活、完整、正在努力生长的孩子身上,看见他每一次微小的进步,欣赏他独特的品质——这才是驱散焦虑、让孩子获得真实成长力量的源泉。

教育主管:是构建生态系统,而非建立考评体系

个体的努力在扭曲的系统面前,往往如杯水车薪。因此,教育管理者必须具备“系统思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从全局出发,构建一个完整、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中,评价体系不应是唯分数的独木桥,而应是多元、综合的广阔原野;它应激励学校办出特色,拒绝千校一面;它应为教师松绑,赋予专业自主权,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从事“农业”生产,而非疲于应付“工业”指标。教育要构建滋养心灵的生态,而不仅优化评分系统;要搭建多元成长的舞台,而不仅拓宽升学路径;要营造自由呼吸的空间,而不仅完善管理制度;要培育终身学习的土壤,而不仅提升应试能力。教育管理者的工作,就是成为这个生态的守护者,确保阳光(政策)、雨露(资源)、土壤(环境)皆处于适宜状态,让系统自然运转,使每一位参与者——学生、教师、家长——都能在此良性互动,共同成长。

结尾

回归初心,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守望。它关乎唤醒,关乎节奏,最终指向一个百花齐发、生机盎然的教育生态。在这片希望的园圃中,我们不必急切,无需同一。我们只需如虔诚的园丁一般,敬畏天道,循时守度,备好沃土,然后怀着信心与耐心,从容静待每一朵花的绽放。

因为我们深知,终有一日,松自参天,玫瑰盈香,每一株生命都将以其独一无二的姿态,汇成这世界最动人的风景。

来源:红网

作者:雨辰

编辑:颜洪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