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29日讯(通讯员 王蓉)在湖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级新生中,有一位特别的女孩:蔡雅琪。她的选择,凝聚着三代人与钢铁的不解之缘,也见证了一份对材料科学的跨代传承。
从祖辈到父母,从涟钢一线到工大课堂,蔡雅琪一家三代与钢铁、与工大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外公外婆是涟钢的老一代职工,是名副其实的“钢一代”,为了国家的钢铁建设,在上个世纪末,老两口义无反顾地将三个孩子先后送到湖南工业大学,一时传为佳话。如今她父母蔡超、卢婷、小姨卢朝辉仍坚守在涟钢生产一线。妈妈卢婷于2003年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电气系机电一体化专业;小姨卢朝辉(2008届校友,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专业)与舅舅卢冀明也先后毕业于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蔡雅琪,正是在这份代代传承的“钢铁家风”中接力前行,开启属于自己的材料之梦。
“钢铁”是我从小的生活底色
“我对钢铁的第一印象就是‘力量与脊梁’。”从小听着高炉轰鸣入眠,陪父母在厂区车间过新年,蔡雅琪说,钢铁不仅是生活的背景音,更是家族的共同记忆。“它承载着桥梁、大楼和火车,也承载着我从小对父母的敬佩——他们是我心中真正的‘钢铁侠’。”在蔡雅琪眼中,钢铁既是工业的骨骼,也有生活的温度。她在采访中动情地说:“它沉默、坚硬、可靠,就像家人对我无声的爱。”
她选择了“材料”,也选择了未来的可能
“材料是万物之源,是科技创新的起点。”蔡雅琪说,她并不满足于继承传统,而是渴望创造新的价值。她最想投身的是“新材料与储能方向”,尤其关注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低碳技术背后的新材料突破。“从高性能芯片,到新能源汽车电池,从智能医疗设备到绿色建筑材料,材料的每一次革新,都是对未来世界的一次重构。”她说,这门学科之所以吸引她,是因为它不仅连接了物理、化学与工程实践,更连接着梦想与现实。
来自父母的叮嘱:“成为一块经得起高温锻打的材料”
蔡雅琪的父母常年坚守在涟钢生产一线,对“钢铁精神”有着深切的体会:“钢铁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型,我们的工作亦是如此。面对技术难题、协调阻力,也要咬牙坚持到底。”他们寄语女儿,希望她成为一块“经得起锻打、热了还能发光”的材料,在大学四年里脚踏实地、勇于探索、持续前行。“你选择了材料,也选择了属于自己的赛道。跑出自己的节奏,我们全家都会为你加油。”他们还深情地叮嘱:“愿你传承工大材料学院‘和衷共济、百炼成钢’的院训,将热爱融入行动,将初心熔铸成长。”
家风里的记忆:照片讲述“匠心”传承
一组珍贵照片,记录了一家人与涟钢、与湖南工业大学、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深厚情缘。从家庭生活到专业选择,从工科热爱到薪火相传,三代人匠心传承的故事被凝聚进这些影像中。
卢婷是湖南工业大学2003届校友,就读于电气系机电一体化专业。校庆返校的一刻,映照着卢婷青春的起点,也种下了蔡雅琪对母校的好奇与亲近。
湖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之一——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那一年,卢婷和同学们肩并肩站在训练场上,如今女儿也即将从这里出发,开启属于自己的材料探索之路。
卢婷与卢冀明虽分属不同专业,但同为湖南工业大学工科出身,一路走来都在钢铁行业深耕,他们的求学与奋斗经历,也在无形中为蔡雅琪埋下了这颗匠心传承的种子。
蔡雅琪的成长伴随着父母在涟钢的工作节奏,钢铁的炉火、人间的烟火,共同铸就了她对“材料”最初的感性认知。
从钢铁出发,向未来延展
三代深耕、匠心不改,正是这一家人的坚守,成为了这个家族永不褪色的“源代码”,蔡雅琪带着沉稳与热爱,迈入湖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她的选择,承载着家风的熏陶与专业的召唤,是一种延续,也是一种奔赴。它不仅是一段关于“材料”的成长旅程,更是一份关于“家风”和“匠心”的深情答卷。
来源:红网
作者:王蓉
编辑:苏莉雅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