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株洲师专探索“三融合”育才模式,培育新时代艺术乡土工匠
2025-09-15 14:39:05 字号:

株洲师专探索“三融合”育才模式,培育新时代艺术乡土工匠

红网时刻新闻9月15日讯(通讯员 曹海浪 周芝萍 毛俊畯)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新构建“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技术与生态”三融合育人体系,让艺术人才培养根植乡土、服务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如何培养既精通艺术专业又热爱乡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

学校通过深度促进文化教育资源“三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探索出一条培养艺术类乡土人才的新路径,让青年学子在乡野沃土中施展才华、实现价值。

育才新径:贯通三大融合,构建乡土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构建了“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技术文化与生态文化”三融合育人体系。

图片5.jpg

针对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乡土情怀不足”“实践能力不强”“与乡村需求脱节”等问题,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课程改革、实践创新和文化浸润,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深厚乡土情怀和强烈使命担当的艺术类人才。

“乡村振兴既需要艺术人才的专业技能,更需要他们对乡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真挚情感。”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城乡融合:促进双向流动,实现“乡土回归”

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跨界性特征,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基于70%以上学生来自农村的学情特点,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在深入理解城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促进城乡文化要素与专业学习、实践活动相融合。

通过开展“三下乡”“乡村知识竞赛”“美丽乡村彩绘”等品牌活动,以及创新开设《乡土文学》课程,学校在培养兴趣爱好、社团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注入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学校还积极宣传青年参与乡村治理的典型事例,以榜样人物、先进事迹激发广大师生走进农村、感受乡土气息的热情。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拓展了乡村文化的融入方式和载体,建立了互动发展和驱动保障机制。

传统与现代融合:守护文化根脉,推动创新传承

学校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通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社团活动,促进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与株洲市戏曲传承中心合作开设戏曲表演专业,用心培养戏曲人才,致力打造花鼓戏湘东范式。2022年,学校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之“传统戏剧传承基地”称号。

图片7.jpg

同时,学校开设“茶艺”“工笔画”“国画与篆刻”“古典舞”等选修课程,成立“古筝”“棋艺”“武术”“太极拳”等社团,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学校还与株洲市文旅广体局、株洲市文化艺术设计协会等开展合作,加强旅游人才、电商人才、设计宣传人才等促进乡村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的人才培育,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升级。

技术与生态融合:践行绿色发展,培育可持续理念

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生态文明内容,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图片8.jpg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将生态文明内容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平面设计创意与制作》中,在海报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项目内容中巧设生态文明概念、可持续包装、环保材料等内容,促进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学校创新推进生态文明教育,面向全校开展“一防三节”(防疫、节粮、节水、节电)系列活动,通过征文、朗诵、演讲比赛、文艺表演、书法、摄影展演、“光盘行动”、文明寝室、节约先锋评比等项目,引领广大师生践行绿色文明、节俭新风。

育人成效:成果丰硕,艺术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三融合”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学校艺术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艺术展演奖项130余项,就业去向落实率连续超97%,专业对口率超85%。

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展现出色才华,他们的墙绘作品装点着村居巷陌,包装设计提升着农产品附加值,美育服务滋润着乡村学校。多项设计被企业采纳应用,助力对口帮扶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

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同步增强,承办各级培训教研活动20余场,服务中小学美育教师超千人次。

如今,株洲师专的艺术学子们持续奔走在乡间地头,用专业技艺服务乡村发展。他们的实践故事,正是学校“三融合”育人模式成效的最好印证。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引导更多艺术人才在乡村沃土中施展才华,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青春动能,让艺术真正成为守护乡愁、赋能乡村的重要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曹海浪 周芝萍 毛俊畯

编辑:苏莉雅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