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曹缇 实习生 陈涵 株洲报道
在不少人以往的印象中,技工院校是“考不上本科”“只要想上就能上”的学校。但在湖南航空技师学院秋季开学现场,与满脸青涩的高中毕业生一同报到的,还有一些手持本科毕业证书的年轻人。
他们放下“本科生”的身份标签,选择走进技工院校“回炉再造”,重新寻找职业方向。这一打破传统教育路径的选择,不仅改写了人们对技工院校“考不上本科才去”的刻板印象,更折射出当下年轻人职业观念与就业市场需求的深刻变革。
首开“本科专班”,搭建“学历+技能”提升桥梁
开学迎新现场。
“同学,这是你的定制化培养方案,里面标注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和职业资格认证规划。”9月11日,在迎新报到处,教师向新生熊驭递出专属学习计划时,这位刚从某本科院校毕业的年轻人,终于打消了“本科毕业后再上技校是否值得”的疑虑。
今年,湖南航空技师学院的招生工作迎来重要突破——首次面向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开设2年制技师(预备技师)培养班,涵盖数控加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三个专业。
“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不需要参加高考,直接报名就可入读,还有相关学费减免政策。”学院相关负责人直言,这一举措是响应国家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号召的具体实践,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市场对“懂理论、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班,为大学毕业生搭建‘学历+技能’的提升桥梁,帮他们补上‘实操短板’。”
为确保教学质量,学院还邀请了中车等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企业导师,将行业最新技术标准与生产案例直接搬进课堂。这种“校企协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跳出“纸上谈兵”的困境,真正实现“在校即在岗”。
选择“二次充电”,为破就业困境重塑职业路径
在机电技师2501班的新生名单里,陈俊豪和熊驭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们的选择背后,藏着不同却同样务实的职业考量。
21岁的陈俊豪曾就读于民航安检专业,因行业集中于大城市且竞争激烈,选择返乡攻读机电一体化专业。“家乡的制造业正在腾飞,我希望系统学习提升技术,未来在家乡就业,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他的规划清晰而坚定。
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现场。
“竞争太激烈,本科生一抓一大把,我没什么优势。”一次偶然的机会,本科毕业的熊驭看到湖南航空技师学院“技师班”的招生信息,发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当下热门的智能制造领域高度契合,果断报名。“去年回家过年,看到园区里的制造企业一直在招人,薪资待遇不比大城市差,还能守着家人。”
“现在就业市场不缺‘会说’的人,缺的是‘会做’的人。”熊驭坦言,以前觉得“读了本科再上技工院校没面子”,但求职经历让他明白,技能才是“硬通货”。
精准对接就业,以“王牌专业+定制培养”打造技能人才
“今年我们班45名新生里,有1名是大学本科毕业生,还有不少是大专毕业生。”机电技师2501班班主任张姣从事职教工作10年,她明显感受到,近年来学生和家长对技工院校的态度发生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转变。
校企专场招聘会现场。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学院对“教学质量”和“就业保障”的双重打磨。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作为学校的“王牌专业”,该专业不仅配备了包含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在内的实训中心,还与中车等企业建立了“订单培养”合作——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企业项目实训,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技术岗位。
“我们不是简单地‘教技能’,而是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做‘定制化培养’。”张姣介绍,学院紧密对接省、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构建起涵盖中技工、高技工、技师和短期培训、对口升学以及创业培训等多元化办学体系。目前,学院已累计完成各类培训鉴定8万余人次,为中车集团、中联重科、北汽控股、格力集团等知名企业输送各类高技能人才万余人。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8%以上,就业达到96%以上。
从“学历优先”到“技能为王”,湖南航空技师学院的迎新热潮,不仅是一所院校的招生变化,更折射出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随着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技能不仅是就业的“敲门砖”,更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底气”。
来源:红网
作者:曹缇 陈涵
编辑:胡芳zz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