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18日讯(通讯员 何杏)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通知,在全国认定200名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中湖南省4人上榜,其中株洲2人。
本次我省新增的大国工匠分别是:中南智能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高端能源装备事业部副总工程师郭东妮 (女) ,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特级技能师邓元山,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龙卫国,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首席技师柳祥国。
据介绍,我省4名新晋大国工匠均有长时间一线生产现场工作经历,持续多年在行业技能引领力、实践力、创新力、攻关力、传承力方面成果突出,并展现明显发展潜力。
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特级技能师 邓元山
1988年那个闷热的夏天,18岁的邓元山永远记得钳工台上那堆报废的机匣毛坯。他加工某型机匣端面时,因对切削参数把握不准导致零件超差,价值数万元的毛坯瞬间成为废品。“就像有人当众掀了我的工作台。”回忆起职业生涯的 “至暗时刻”,这位大国工匠的眼中仍有灼痛。正是这次失误,让他在笔记本扉页写下:“在航空制造领域,99%的合格等于零。”
正是这种刻进骨血的敬畏,催生了令人惊叹的技艺飞跃。2000年首次接触进口五轴加工中心时,面对某型五轴机床的操作手册,外方工程师丢下一句 “你们至少需要十年”。
凭着不服输的精神,邓元山带着馒头住进车间,开启攻坚模式。在三个月的攻坚期里,机床操作日志记满237页,参数试验记录超过1800组。当他自创的“加工余量动态补偿法”将机匣加工周期从90天腰斩至45天,外方专家盯着检测报告惊叹:“这个中国工人的手,比机床的传感器还准。”
如今他编制的《五轴机床精度检测规范》已成为行业标准,带领团队将加工精度从0.04毫米提升至0.01毫米,相当于在直径200毫米的工件上,误差不超过人类发丝直径的1/8。
面对航空发动机智能制造转型,邓元山展现出与时俱进的魄力。他主导开发的“数控加工智能决策系统”,将老师傅的经验转化为数据模型,使年轻技工能快速解决80%的常见工艺问题。2022年带队完成的“机匣类零件数字化检测技术研究”,实现质量检测效率提升300%,相关成果获中国航发集团科技进步特等奖。如今,他正带领团队向“零缺陷”制造发起冲击,誓言用极致匠心守护大国重器的“生命线”。正如他在工作室墙上的手书:“每一微米的超越,都是对航空报国誓言的最好注解。”
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首席技师 柳祥国
扎根一线30余载,柳祥国的成长轨迹与公司发展同频共振,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从初入厂的临时工起步,他以“霸蛮”劲头在电解槽岗位连续坚守40天;凭借敏锐创新思维,带领团队总结60余项创新成果、提炼多个先进操作法,成为众人眼中的“金点子王”;多次临危受命接管“问题班组”,通过精准管理将其打造成“明星班组”,被誉为车间里的“救火队长”;在公司转移转型关键期,他更是以“拼命三郎”姿态扎根现场攻关,为公司效益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前,柳祥国已先后斩获中国五矿首席技师、湖南省首席技师、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第十届技术能手等多项重量级荣誉,2023年更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八届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在个人成长的同时,他始终致力于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以柳祥国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核心,牵头构建“两校一园区”协同创新工作室体系,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才142名、技能人才1500余人,其带领的班组也先后获评全国有色工业协会“节约型班组全国50强”、株洲市“工人先锋号”、湖南省“劳动竞赛先进班组”等称号。
来源:红网
作者:何杏
编辑:聂千川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