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部地区的工业版图中,株洲正以其独特的 “3+3+2” 产业布局,绘制着一幅波澜壮阔的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画卷。从轨道交通的速度传奇,到航空动力的蓝天逐梦;从新材料领域的厚积薄发,到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株洲的每一个产业集群都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创新与发展的光芒。让我们走进株洲,探寻这些产业背后的标杆企业,领略株洲新产业的无限魅力。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聂千川 实习生 韩亚轩 汪颖 通讯员 曹书为 文轶洲 株洲报道
全球最大的浮动风力发电机组“启航号”。
8月16日,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为山东东营的海面镀上一层金箔,全球最大的浮动风力发电机组“启航号” 正静立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宛如一位钢铁巨人舒展着臂膀。
“启航号”上一抹“中车蓝”格外醒目,其核心动力源是一台由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洲电机”)研制的22MW中速永磁风力发电机。这颗凝聚着尖端科技的“心脏”,以单机容量全球领先、能效指标行业顶尖的硬核实力,不仅让“启航号”在蔚蓝海面稳稳扎根,更驱动着中国海上风电向深远海迈出跨越式的一步。
作为我国新能源装备制造的领军者,中车株洲电机凭借数十年在电机技术领域的深耕积淀,从兆瓦级机组的技术突破到超大容量机型的持续领跑,从陆上风电的全面覆盖到海上风电的深度布局,始终以创新为笔、以品质为墨,在全球风力发电机产业图谱中勾勒出属于中国企业的强者轨迹,成为全球同行公认的技术标杆与品质典范。
“中国心”深蓝破浪 硬核科技锚定未来
2003年,中车株洲电机正式踏入风电领域,从研发异步风力发电机起步,在清洁能源的赛道上埋下了创新的种子。
2012年,该公司首款2.5MW直驱永磁发电机成功应用于国内首个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龙源江苏如东海上(潮间带)风电场。在潮起潮落的盐碱环境中,机组稳定运行的每一个日夜,都在验证着国产化技术的可靠性,为后续的技术跃迁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车株洲电机。
2022年11月23日,这个被写入行业史册的日子,16MW海上风电机组正式下线,与C919、福建舰共同入选“2022年度十大国之重器”,标志着我国风电产业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其风力发电机由株洲电机与整机制造商协同攻关,荣耀背后,是研发团队在实验室里无数个不眠之夜地坚守。特别是中速永磁风力发电机轴承电腐蚀这一困扰全球风电行业的“幽灵”,曾让20多位工程师寝食难安。“国际标准是0.1安培/平方毫米,但这仍会侵蚀轴承、缩短寿命。”中车株洲电机风电产业总工程师李华回忆道。为了突破这一世界难题,团队连续一周通宵演算,演算纸堆成小山,实验台指示灯彻夜闪烁。当屏幕数据定格在0.001安/平方毫米——将通过轴承的电流降至国际标准的百分之一时,实验室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有人热泪盈眶:“我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23年7月19日,搭载该发电机的16MW机组在福建并网发电。一个月后,超强台风“杜苏芮”裹挟巨浪来袭,叶轮直径252米的“海上巨擘”却稳如磐石,每转动一圈仍能发电34.2千瓦时,用实战证明了中国技术的硬核实力。2024年6月,全国科技大会上传来捷报,公司参与的“超大容量风电能量转换系统的高性能服役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项历经多年攻关的技术,让发电机在高温、高湿、高盐环境下实现长周期安全服役,支撑我国风电技术向超大容量化跨越。
而在2024年10月10日的射阳产业园,“启航号”20MW漂浮式风电机组的下线更是将风电疆域拓展到深蓝远海。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秦海岩感叹:“这是风电开发的新里程碑。”该机组扫风面积超7个标准足球场,年发电6200万度,可节约燃煤2.5万吨。其搭载的22MW中速永磁发电机,采用轻量化设计与轴电流抑制策略,成为深远海开发的“中车方案”。
智造链动全球 超级工厂脉动绿色
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南洲新区的智能厂房内,SRM供应商管理系统与MES生产执行系统实时联动,指令一键推送至各工位。2023年9月投产的渌口分公司,29个生产工位按节拍化运转,高级技师手持量规检查绕组绝缘层,精度控制在0.01毫米以内。这里已成功研制19种新产品,当10.5MW电机下线时,车间电子屏“国产化率100%”的字样格外醒目。
中车株洲电机生产车间。
中车株洲电机六大生产基地构成了全球风电装备的“超级工厂”:盐城本部主攻大功率机组,株洲基地聚焦研发试制,包头、哈密基地辐射西北风电走廊,阳江基地服务海上风电集群,通辽基地保障东北市场。企业年产能双馈/异步/高速永磁发电机3000台、中速永磁发电机1200台、直驱永磁900台、定子瓣3200件、风电传动链1200台。累计交付超5.2万台风电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2%,“两海”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
正在组装的风力发电机。
在新疆哈密的生产基地,戈壁的风呼啸而过,却吹不散工人们的专注。这里生产的机组将源源不断送往西北风电走廊,为广袤的西北大地注入绿色动能。广东阳江基地则紧邻大海,海风见证着一台台海上风电机组的诞生,它们即将奔赴海上风电集群,在波涛之上书写绿色篇章。
从国内风场到海外蓝海,中车风电装备的足迹不断延伸。2015年,泰国猜也蓬风电场,2.5MW直驱永磁发电机首次在东南亚完成独立出口,点亮了异国他乡的灯火。如今,巴基斯坦的沙漠中,中车风机在烈日下运转;加拿大的雪原上,白色的风叶与冰雪共舞;南非的高原上,绿色动能持续输出;希腊的海岛上,风机与海浪交响。江苏大丰H8海上风电项目的6.45MW机组,年上网电量8.9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75.26万吨,抵得上1100辆纯电动公交车的年减碳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绿色承诺。
标杆驱动零碳 株洲引擎赋能未来
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
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的清晨,朝阳洒在转动的风机叶片上,泛起金属光泽。作为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这里搭载着中车5.5MW半直驱、6.0MW直驱等四种机型,每年向粤港澳大湾区输送56亿千瓦时清洁电能,足够240万户家庭使用一年。监控中心大屏上,实时功率曲线如绿波般起伏,记录着这些“绿色心脏”的健康脉动。
在中车株洲电机的国家级技术中心,40MW巨型试验站内,新研发的机组正在接受严苛测试。近两年,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远超行业均值,让这里成为技术创新的沃土。从双馈、异步到直驱永磁、中速永磁、高速永磁,全技术路线的风电产品平台覆盖功率750kW至26MW,满足不同场景的风电开发需求。“将高铁的‘正向设计’基因与严苛质量标准注入风电,让我们始终领先半步。”李华的话语中透着自信。
正在吊装的风力发电机组。
2024年,中车风电迎来“丰收年”。除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肯定,“启航号”20MW漂浮式风电机组的下线更是让中国风电在深远海开发领域站上世界舞台。现场展出的66kV海上风电机舱油浸式变压器,以大容量、小体积、强抗振特性,解决了深海电力输送的关键瓶颈,为风电向深蓝挺进扫清障碍。
从车间里焊花闪烁的专注,到实验室中屏息凝神地突破,再到海平面上迎战风浪的坚毅,中车株洲电机以“立起来的高铁”之姿,将株洲制造的旗帜插上世界风电之巅。累计为全球260余个风电场提供的超5.2万台风电产品,年复一年地输送着清洁电能,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不竭动力。
遍布全球的中车株洲电机造发电机组。
当“中车株洲电机”的名字随着海风传遍全球,当绿色电能点亮万家灯火,株洲这座工业重镇的创新之光,正照亮中国能源革命的壮阔前程。在风电装备制造的赛道上,中车株洲电机以创新为刃、以匠心为魂,书写着一个标杆企业的责任与担当,让绿色动能在华夏大地与四海之滨持续涌动。
来源:红网
作者:聂千川 韩亚轩 汪颖 曹书为 文轶洲
编辑:任欣蓓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