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眼底病已成为威胁视力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隐匿性强、致盲风险高,正逐步成为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类型。据统计,我国现有约4000万眼底病患者,且患者数量随发病率上升持续增加,眼健康管理形势严峻。为应对这一挑战,《“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将眼底病防控纳入重点任务,明确要求通过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诊疗效率,为患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眼健康服务。
株洲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专科玻璃体腔注药中心不断优化服务模式,将术前检查、预约、注药等环节进行整合优化,推出全流程诊疗服务,有效缓解了眼底病患者“预约难、流程繁、等待久”的就诊痛点,为患者提供更高效的诊疗体验。
眼内注药:“睛”准治疗眼底病的关键手段
眼内注药,即“玻璃体腔注药术”,是当前治疗多种致盲性眼底病的关键技术。注射前,医生会为患者滴用表面麻醉药,整个操作过程快速,患者无明显疼痛感。
人体存在血-眼屏障这一生理结构,限制了全身给药(如口服、静脉输液)或局部给药(如眼药水、眼膏)在眼底的有效药物浓度,导致治疗效果有限。而玻璃体腔注药可直接将药物输送至病变部位,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同时减少全身副作用。注射操作避开晶状体、视网膜等重要结构,安全性较高。
玻璃体腔注药术自20世纪初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经过近百年发展,已成为公认的眼科治疗途径。其优势包括:药物作用针对性强、局部组织药物浓度高、起效快、全身副作用小、操作简便等。
哪些眼病需要玻璃体腔注药?
眼底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待视力显著下降时,往往已造成不可逆损伤。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失明。当前,玻璃体腔注药的主要适应症包括:
1.黄斑水肿: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白内障术后等引发的黄斑水肿;
2.脉络膜新生血管: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等;
3.视网膜新生血管: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
4.感染性眼内炎;
5.其他复杂眼病: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内淋巴瘤、葡萄膜炎等;
6.围手术期治疗:如玻璃体积血患者的术前准备等。
眼内注药为何需多次治疗?
眼底病的治疗需遵循“长期规范”原则。根据病种及病情差异,患者通常需在确诊后3个月或5个月内每月注射1次,之后每月随访,由医生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部分患者注射1至2针后,因症状暂时缓解而自行中断治疗,这种做法可能影响疾病控制进程。药物在眼内会逐渐代谢,需定期补充以维持病变部位的稳定作用。此外,部分患者初期可能未感受到明显视力改善,但眼部生理指标(如黄斑水肿消退、新生血管抑制)已呈现积极变化。此时中断治疗可能导致病变进展风险升高,甚至引发病情反复或加重。
科学管理:共筑眼底病“持久战”防线
为帮助患者规范治疗,株洲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专科眼内注药中心通过以下措施优化全程管理:
1.全流程服务:整合诊疗环节,缩短患者等待时间;
2.个性化档案:建立一对一眼健康档案,跟踪病情变化;
3.智能提醒:定期提供复查提示、复注预约协助,确保治疗连续性。
眼底病防控作为一场“持久战”,需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长期协作。依托规范化诊疗指南与个体化随访策略,临床干预旨在控制病变进展、降低视力损伤风险,助力患者维持或改善视觉功能。
来源:红网
作者:李皇坤
编辑:颜洪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