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刷手机、长时间紧盯电脑屏幕,成了现代人生活常态。晨起时眼睛干涩刺痛,有砂纸摩擦般的异物感,这或许是眼睛发出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警报。临床中,大部分干眼症患者病因都与睑板腺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但MGD早期症状和“用眼过度”“普通结膜炎”很相似,很多患者未及时察觉,致使病情悄然发展。
睑板腺:眼睛的“隐形护盾”为何失效?
睑板腺是位于眼睑边缘的微小腺体,负责分泌一种名为“睑脂”的油脂。这些油脂覆盖在泪液表面,形成一层“油层”,其核心作用包括:
锁水保湿:防止泪液过快蒸发,维持眼表湿润;
润滑缓冲:减少眨眼时眼睑与眼球的摩擦;
屏障保护:抵御外界灰尘、细菌等刺激物。
然而,当睑板腺因阻塞或分泌异常导致功能下降时,睑脂会变稠甚至凝固,形成“油脂栓塞”。这不仅会破坏泪膜的稳定性,还会引发一系列症状:
典型表现:眼睛干涩、灼烧感、异物感(尤其在空调房或长时间用眼后加重);
伴随体征:眼皮沉重、眼缘发红或有白色分泌物,晨起时眼皮黏连、视力模糊(眨眼后短暂缓解);
长期影响:对光、风、隐形眼镜佩戴不耐受;长期未干预可能继发结膜炎、角膜损伤,甚至影响视力。
谁在“透支”睑板腺的健康?
以下人群需警惕MGD风险:
1.长期用眼者: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导致眨眼频率降低,睑脂排出不畅;
2.中老年人:腺体随年龄增长逐渐萎缩,分泌功能下降;
3.油性皮肤或痤疮患者:皮脂腺分泌异常可能波及睑板腺;
4.激素波动人群:如更年期女性、孕妇,激素变化影响腺体活性;
5.隐形眼镜佩戴者:镜片摩擦睑缘,干扰腺体正常功能。
科学诊断:如何揪出“油脂危机”?
眼科医生会通过三项关键检查确认MGD:
1.睑缘检查:观察腺体开口是否堵塞,睑脂颜色、质地是否异常;
2.泪膜破裂时间(BUT):评估泪膜稳定性,判断干眼严重程度;
3.睑板腺成像:利用红外线技术直观显示腺体形态,检测是否萎缩。
分层干预:从家庭护理到专业治疗
MGD需长期管理,早期干预可避免腺体永久性损伤。治疗方案分为三阶段:
1. 家庭护理:日常维护是关键
热敷:每日2次,用40℃热毛巾或蒸汽眼罩敷眼10-15分钟,软化凝固的睑脂;
睑缘清洁:使用无刺激的婴儿洗发水或专用清洁棉片,轻柔擦拭眼睑边缘,去除分泌物和细菌;
人工泪液:选择含脂质成分的滴眼液,补充泪膜“油层”缺失。
2. 医疗干预:针对中重度患者
睑板腺按摩:由医生操作,通过挤压排出淤积的油脂,恢复腺体通畅;
强脉冲光(IPL):利用光热效应改善睑缘血液循环,减少炎症反应;
Lipiflow热脉动治疗:结合加热与脉冲压力,疏通阻塞的腺体(适合腺体萎缩明显者);
药物控制:口服或使用滴眼液,抑制炎症因子释放。
3. 生活习惯调整:从源头减少风险
用眼卫生:遵循“20-20-20法则”(每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20秒),减少屏幕时间;
饮食优化:增加深海鱼、亚麻籽油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改善睑脂质量;
环境管理:避免吸烟、过度化妆,佩戴合格隐形眼镜,室内使用加湿器缓解干燥。
预防胜于治疗:守护睑板腺,需从日常环境与护理细节双重把关
首先,要营造适宜的用眼环境,室内使用加湿器,避免干燥环境,降低因空气干燥导致泪液蒸发过快,进而加重睑板腺负担的风险。在此基础上,还需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早晚热敷:形成规律,软化睑脂,预防堵塞;
彻底卸妆:尤其注重眼睑边缘清洁,避免化妆品残留;
定期检查: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睑板腺功能评估。
株洲爱尔眼科医院提醒,睑板腺功能障碍是典型的“慢性隐形疾病”,其危害常被低估。若长期出现眼干、异物感等症状,切勿自行使用眼药水或忽视不管,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通过科学干预与日常维护,多数患者可较好控制病情,避免腺体不可逆损伤,守护眼表健康的长效屏障。
来源:红网
作者:刘敏
编辑:颜洪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