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曹慧泉:坚持“厂所结合”模式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奋力展现新作为
2024-12-30 09:37:24 字号:

曹慧泉:坚持“厂所结合”模式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奋力展现新作为

坚持“厂所结合”模式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奋力展现新作为

曹慧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为湖南擘画了“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其中第一个“高地”就是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株洲作为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始终聚焦服务“国之大者”,秉承“制造名城”发展定位,总结主导产业领域“制造厂+研究所”的发展模式,传承和推广“厂所结合”的城市密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中奋力展现新作为。

一、“厂所结合”模式是贯彻落实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地方探索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科技创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工业升级换代的原动力,更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支点。株洲坚持实体经济为先,走先进制造业当家之路,聚焦建设“3+3+2”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动优势产业创新发展,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成效。在实践中探索总结了“厂所结合”的创新模式和株洲密码。

“厂所结合”模式引导研发生产紧密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只有通过实现科技创新体系与产业发展体系的深度融合,确保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才能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国家整体实力。株洲“厂所结合”模式的做法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有益尝试,探索实现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无缝对接、一体推动。其最大优势是能及时引导设计和开发,在生产过程中第一时间发现科研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将其解决,转化科研成果,克服科研与生产脱节的现象,株洲城市创新能力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前50强。截至2024年10月,株洲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2.2件,全市90%的研发投入、创新平台、技术人才、科技成果均来源于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占GDP比重达到3.15%,连续九年稳居全省前二。近两年,成功研制出全国首台大功率纯电新能源调车机车、国内功率等级最大的高速永磁发电机、国产最大无人运输机等系列创新产品,一批大国工程、大国重器背后都有株洲贡献。

“厂所结合”模式催生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我国产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建设制造强国,根本在于彻底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打造新优势,增强新动能。株洲“厂所结合”模式在推动研发生产紧密结合、深度融合的同时,依托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等优势产业的技术、人才、创新平台、应用场景等资源,跨行业孵化裂变了新能源装备、高分子新材料、低空经济、北斗、工业软件等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基于优势、扩展优势的新质生产力培育道路。株洲在2023年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中排名第39位。截至2024年11月,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等3个产业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醴陵陶瓷、荷塘硬质合金等2个产业获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先进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陆上风电装备、高分子新材料获批省级产业集群;株洲产的大功率半导体、风电电机、风电叶片、传动齿轮箱、芳纶、聚酰亚胺薄膜等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运营湖南省首家工业软件园;通航运营能力居全省之首、全国前列。

640

▲株洲坚持“厂所结合”模式,在研发路线、产业拓展上聚焦自身核心竞争优势和熟悉的产业领域,不断探索新应用场景。图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城轨事业部总成车间。株洲市工信局供图

“厂所结合”模式助力企业综合竞争力跃升,推动产业生态不断优化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微观主体,产业生态是企业成长土壤。工业发展根本上要靠企业,企业强则工业强,产业生态优则企业发展快。株洲坚持市场主体为本,以产业科技创新促推优势企业通过技术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市场创新孵化新市场主体,实现扩能升级、裂变壮大;以梯度培育促进小微企业规模发展、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链主企业领航发展;以服务企业“一降一升”行动、“企业办事不求人”机制、“链上企业进链主、集群企业进主机”等举措,着力打造创新联合体、配套联合体,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大中小企业融通、产供销协同、全方位降成本的产业生态。截至2024年10月,株洲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0个,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家,其中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32家。伴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综合能力提升和技术裂变扩散,“厂所结合”模式进入到产业链与技术链融合协同发展阶段,并围绕技术创新、生产配套等环节,不断丰富生产性服务业、完善产业生态。例如,在株洲已聚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上下游企业425家,只需要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集齐生产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

二、“厂所结合”模式是丰富拓展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外延,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指出,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株洲“厂所结合”以深度协同的“厂”与“所”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的有机融合和相互赋能。其本质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有利于企业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双核驱动是内生动力。“厂所结合”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产业核和技术核两个驱动核心,发挥各自特有优势,以产业链演进推进创新链发展,以创新链进步推进产业链发展,形成正向循环。从最初的计划经济下的专业化研发和专业化生产的内部分工协作,发展到如今的产业链、供应链、技术链融合协同,根本在于一个“主机厂”和一个“研究单位”作为“厂所结合”的驱动主因,使得创新资源和生产资源围绕市场主体高效配置,在每一个新产品、新技术、新领域的突破上都紧密协作、携手向前。

市场导向是价值体现。国内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研发应用两张皮、与产业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厂所结合”模式下的技术研发,更加注重市场价值的实现,具有显著的市场导向、应用导向。围绕市场需求的技术研发已逐渐进入产业创新的新阶段,多家企业联合成立国家级创新平台、产业服务平台、产业链攻关办公室、工业设计平台以及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引导,“厂”“所”发挥各自所长集聚创新资源的技术研发模式。

同心多元是典型特质。“厂所结合”在研发路线、产业拓展上,聚焦自身核心竞争优势和熟悉的产业领域,不断探索新应用场景。例如,中车株洲所以算法、器件、材料三大根技术为“圆心”,着力于“依托轨道、走出轨道”,不断向其他行业拓展延伸,业务扩展到轨道交通、高分子新材料、新能源、电力电子器件、汽车电驱、海工装备、智轨列车、工业电气8个领域,重点产品拓展至38类,支撑企业快速发展。2021年以来,中车株洲所营收连续迈上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台阶,成为中车集团营收最多的一级子公司。

积累创新是核心优势。“厂所结合”适用于累积性的技术创新路线,这类技术创新的技术路线选择风险性(不确定性)较小,技术迭代的空间较大,成功秘诀在于投入强度和技术积累。2016年以来,中车株洲所新能源业务迎来发展风口,多次打破全球最长陆上风电叶片纪录,跻身全球三大风电叶片供应商之一,储能装备出货量位居国内第一。2024年9月,由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研发、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民用涡轴发动机——AES100发动机获颁中国民用航空局型号合格证,标志着我国已具备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主研制先进民用涡轴发动机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厂所结合”模式优势,持续夯实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支撑

株洲按照“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的工作思路,坚持战略选择聚焦,突出发挥比较优势,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以“厂所结合”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

坚持纵深推进改革,释放创新活力。株洲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动央企、省企和优质民企开展股权多元化合作、基金合作、片区开发合作、产业链配套合作,分类分层、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着力激发创新活力。中车株洲所从1984年自断“皇粮”,在全国率先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 2018年以来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形成了“一核两翼三化”的改革模式,产业规模实现阶梯式跨越。株洲硬质合金集团从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实行“推出型”企业改革试点,探索企业工资总额与上缴利税、出口创汇复合指标挂钩等机制; 2002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现已成为国内大型的硬质合金生产、科研、经营和出口基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第一,畅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坚持企业自主创新,增强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从株洲核心院所、核心企业来看,其核心关键技术均来自于自有技术持续积累,来源于“生产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前瞻预判和长期坚持。例如,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4%,自主研制了牵引变流器、牵引电机、牵引变压器等一批核心装备。中车株洲所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相结合,每年科研投入占比超8%,并建立了基于市场导向的开放式科技人才管理体系,培育了一支拥有近万名高素质专家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科技成果产出丰富,孵化裂变时代电气、时代新材、时代电动等多家企业。株洲硬质合金集团依托行业唯一的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以项目牵引研发、生产、管理全面升级,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形成了以高端产品为核心、以通用产品为依托的新型产业格局,先后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坚持培育创新平台,集聚创新势能。依托完备的制造业基础和一批科研院所,株洲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快推动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等领域的企业创新平台、协同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等创新平台的建设,打造高能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截至2024年10月,株洲建成国家级科创平台66个,其中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含共建)4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个;拥有省级新材料中试平台8个。同时,2024年新成立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航空产业研究院、天元智能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优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生态。

坚持产业金融赋能,扩增创新效能。株洲始终高度重视科技、产业与金融的有机融合,大力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库,积极贯通技术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制定出台《产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天使基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积极构建“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投资机制,发挥金融资本对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提升金融供给水平,深化“一行一主链”产融合作,先后成立了总规模200亿元的先进产业集群发展母基金,打造科创基金港,国家制造业大基金、前海方舟基金、中信投资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在株投资,在株金融机构数量居全省第二。2023年,三大政策性银行对株洲市贷款余额比2020年增长48.8%;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及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2020年增长84.83%、下降84个基点。

640 (1)

▲株洲充分发挥链长制作用,以“补链抓深耕”推动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等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图为山河星航生产的国内首款自主轻型运动飞机“阿若拉”。 株洲市工信局供图

坚持引育科技人才,集聚创新资源。高度重视产业人才地位,将引进和培养高科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株洲深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建成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职教城区,成功获批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城市、全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城市,并将每年10月25日设为“株洲工匠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湖南工业大学轨道交通学院信息工程专业获批工信部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专业。先后培育了以刘友梅、丁荣军、尹泽勇3名本土企业院士领衔,以171名领军人才、11名全国优秀企业家为重点,以11万名高技能人才和3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为支撑的人才队伍。围绕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大力开展名校学子进制造名城、制造名城进名校名企名所、返株大学生专场推介会、“520”青年人才集体婚礼等活动。近三年,株洲共引进大学生2.6万余人,外出引才人数同比增长34%,硕博人数同比增长近30%,连续三年上榜中国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

四、巩固提升“厂所结合”模式,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株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突出“厂所结合”模式,着力在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引领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企业梯度培育、数字化绿色化推进、产业链韧性安全维护以及产业治理能力提升树立全面示范。

赓续“厂所结合”模式,探索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地方实践。深入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加速成果转化落地、优化产业创新生态,坚持生产与研发紧密结合、企业紧跟市场需求导向,推动大厂大所与创新平台、中小企业与高校院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不同主体间研发协同、项目绑定、人才交流和机制衔接,形成网络化的“厂所结合”协作,构筑发挥“厂所结合”的体系优势、平台优势、转化优势和生态优势,探索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多场景的“厂所结合”模式。

推动“链群协同”“链园联动”,打造“3+3+2”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链长制作用,以“补链抓深耕”推动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等优势产业做强做大,以“强链育集群”推动功率半导体、高分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集聚壮大,以“建链引龙头”培育北斗、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规模发展,以“链群共转型”推动陶瓷、服饰(纺织)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以建设“五好”园区为主要抓手,全力推动园区聚焦主特产业定位和主承载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加快形成园区产业特色化、错位化发展格局。

突出企业“多元裂变”,完善优质企业培育机制。分层分类精准指导服务,按照“扩增量、提质量、稳存量”的工作思路,培育优质企业。以产业科技创新为抓手,引导优势企业通过技术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孵化新市场主体,实现裂变发展;以梯度培育为举措,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以精准服务为重点,推动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骨干企业为支撑、中小企业为基础,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高效协作、相融相长的良好产业生态。

推进“用数赋智增绿”,释放数字红利和绿色动能。以开展“智赋千企”行动为总抓手,全面推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突出“算力、服务、生态”三大重点,加大双千兆、工业互联网的示范应用,打造天元工业软件园,推动数实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在制造业领域深度融合应用,挺进数字经济深海,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围绕“双碳”总体目标,以传统产业为主要对象,突出工艺改造、设备升级,不断优化存量,为增量发展腾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承接“顶天立地”国家任务,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积极争取国家产业链攻关任务,构筑产业安全长效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协同创新联合体,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共同推进重点产业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前瞻研判产业链潜在风险、推动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提升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硬质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重点产业链面对外部威胁时的应对能力,探索国家链主城市建设路径。聚焦构建“3+3+2”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优势产业锻长板、扬优势,战略产业补短板、破卡点,传统产业抓升级、塑品牌,未来产业抓机遇、抢布局”,形成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集群梯度培育格局。

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紧扣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时空竞争力、治理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突出育链群、强制造、优服务,将“营商环境、产业生态、生产成本”作为重中之重,以产业为牵引实现“制造名城”株洲的“自我进化”。推进产城、产教、产金融合和跨界融合创新,营造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大中小企业融通、产供销协同的品牌产业生态。聚焦“产城人文”,发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火车头精神”,弘扬“敢创第一、能创第一、善创第一”的企业家风采,打造技能人才创新摇篮,为新型工业化注入以株洲工业为代表的湖湘精神文化基因和精神动力。

(作者:曹慧泉湖南省株洲市委书记)

(来源:《新型工业化》2024年第4期)

来源:《新型工业化》

作者:曹慧泉

编辑:龙琦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