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16日讯(通讯员 尚客君)在株洲上学的廖同学右踝关节处疼痛不适,来到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就诊,其“痛点”对应“科室”为“胫踝科”。
从头到脚每一块骨头,在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对应着10个骨伤亚专科。2024年初,该医院党委书记龙永其向全院进一步明确“正骨 正心 正道 无创 微创 减创”的治院理念和发展方向,在骨科疾病治疗中做“减法”。通俗理解以上12个字,即要医术精、医德高,如此医生和医院才能行“正”致远,同时不开刀、开小刀和少开刀,亦是对医学科技发展和患者治疗诉求的诚挚跟进和回应。
于是廖同学来到伤科医院门诊三楼胫踝科门诊,问询一番后,坐诊医生邱鹏俯身行体格检查,发现其内踝下方有一据说在逐渐增大的突起,压痛明显。结合影像检查,邱鹏诊断廖同学的症状为“跟距骨桥”。人脚后半部分的七块短骨统称跗骨,承载着人体的大部分重量,是支撑人体直立、行走的重要结构。
邱鹏表示,跟距骨桥的发病隐匿,缺乏特征性,往往难以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对于疑似跟距骨桥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对医生的要求较高。廖同学的情况得手术治疗,胫踝科团队已为其行关节镜下“跟距骨桥”切除术。
跟距骨桥发病率
术前与术后:
跗骨联合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2%,其中23%~47%为跟距骨桥。30%~64%的跟距骨桥是双侧同时存在。
病因:
跟距骨桥的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种;先天性的这里不表,后天性的主要是由于外伤(如关节内骨折)、感染、骨坏死、恶性肿瘤等引起。
临床表现:
跟距骨桥发病比较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有时难以及时正确诊断和治疗。本病可较早见于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部分患者可有足部扭伤史。主要表现为患者常不能适应长距离行走或跑跳运动,患足内外翻时活动受限,且易于疲劳,久立负重后患足疼痛、不适,休息后缓解,其疼痛部位多在后足、踝关节内侧和内踝远端,常并有腓肠肌痉挛性疼痛,且极易发生踝关节的扭伤。疼痛症状会随着病程延长而逐渐加重,随着距下关节活动受限程度逐渐加重。检查时可发现患足呈不同程度扁平畸形,在内踝下方或略偏后显得饱满,按之有骨性突起。
治疗方式:
跟距骨桥的治疗方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或无症状的患者。包括调整运动方式和活动量、选择合适的鞋子、使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使用矫形器等。保守治疗的目的是减少距下关节的活动和受力,以缓解甚至消除疼痛;
手术治疗:经过3~6个月严格保守治疗,若疼痛症状仍存在或活动依然受限,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单纯跟距骨桥切除术和关节融合术。单纯跟距骨桥切除术适用于不合并距下关节炎的患者,而关节融合术则适用于合并距下关节退变、单纯跟距骨桥切除失败等复杂情况。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尚客君
编辑:曹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