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以当地企业职工为参赛主体的群众篮球赛,能有多火?
周末的夜晚,在湖南株洲的“厂际间篮球联赛”,你会找到答案——
7月23日,在株洲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篮球馆,高科集团拉拉队为球员们加油鼓劲。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7月23日,在株洲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篮球馆,市民正在观看篮球比赛。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上万人在场馆外提前排队;每一次篮球入筐,都会引来“山呼海啸”。赛场之外,单场比赛网络直播间观看人次破120万。挤不进场馆的观众,在几块户外大屏下抢占前排、驻足收看直播……
7月23日,在株洲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篮球馆外,市民通过大屏幕观看比赛直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这是7月23日在株洲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篮球馆拍摄的株硬集团队与醴陵企联队的比赛现场。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召集了12支来自不同企业的队伍,球员中有白领,有蓝领,有“00后”产业工人,也有科研博士。这项篮球联赛,是这个夏天市民与篮球的每周之约。从湘江畔、厂区内的露天球场,到体育中心可容纳上万名观众的专业球场,比赛已进行了两个多月。
特意从醴陵赶到株洲的袁涛林是醴陵企联的“忠实粉丝”。开赛前2小时,他就已经在排队入场。“氛围非常好!”袁涛林说,“前面的比赛我都是在手机上看直播,今天终于可以到现场为家乡队伍呐喊助威了。”
7月23日,在株洲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篮球馆,株硬集团队球员陈庆烁(中)正在投篮。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7月23日,在株洲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篮球馆,湘钢集团队球员陈双(右一)在比赛中上篮。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音乐声中,高科集团拉拉队举起“咱们工人有力量”的灯牌,球员边潇逸结束热身,严阵以待。这位前锋球员,身高1米94、出生于1994年,赛场上的他身着94号球衣,已成为不少球迷心中的“明星球员”。虽然在23日晚的第一场比赛中,高科集团以92:112不敌夺冠热门湘钢集团,但篮球对于队员们的意义,已经远超输赢。
7月23日,在株洲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篮球馆,高科集团队球员边潇逸(右二)给队友传球。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7月23日,在株洲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篮球馆,高科集团队球员陈小龙正在突破上篮(左一)。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边潇逸说:“队员们来自公司不同的部门,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训练和比赛,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大家的信心和凝聚力有了很大提升。”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株洲有着浓厚的“厂矿文化”。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与工人,在这里挥洒青春,创造了不少工业辉煌。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厂区内的各个灯光球场就聚集着来自机车厂、冶炼厂、麻纺厂等不同企业的工人,职工在球场上奔跑跳跃,孩子们则在场边玩耍打闹。球场上的那一份拼搏,延续至今。
7月23日,在株洲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篮球馆,株硬集团队球员游俊杰(右一)正在带球突破。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我们参赛的很多队员都是工人,以前只在一线生产,现在有机会把大家组合起来比赛,我们感觉特别自豪。”株硬集团队员唐凯说,“最开始株硬的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大家团结、努力,坚持复盘、集训,一路挺进了半决赛。”
当晚的半决赛第二场,株硬集团与醴陵企联比拼激烈。在上半场,双方各执节奏、你追我赶,比分不相上下;第三节起,醴陵企联凭借过硬的篮下突破与稳健的外线三分,将比分差距拉大至17分,最终醴陵企联以102:89战胜株硬集团,顺利晋级决赛。
7月22日,市民在株洲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篮球馆外的集市散步。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7月22日,市民在株洲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篮球馆外的集市逛街。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太好看了,喉咙都喊哑了!”比赛结束,一名观众难掩激动的情绪,“我现在还要带孩子到外面的集市去转一转,可以玩的东西有很多。”
场馆之外,高度还原的老株洲地标、工业记忆图片展、群众艺术舞台等一应俱全,或静或动,满足群众不同的需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外围的“神农烟火巷”“神农市集”等集市灯火通明,各类小吃、饮品、特色产品琳琅满目,人群熙熙攘攘,城市的夜晚五光十色。
这是7月22日在株洲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篮球馆外拍摄的集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这是7月22日在株洲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篮球馆外拍摄的集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据初步统计,自该赛事打响以来,株洲市全民健身中心最高日人流量超过21万,日均人流量在7万以上。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特意发来视频说,希望篮球运动带给大家更多的欢乐。
7月22日,商户在株洲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篮球馆外的集市销售食品。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比赛开打以来,夜市每晚都开,活动每周都有不同。”株洲市天元区副区长、赛事组组长亓艳波说,“这项比赛的初心是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希望参与其中的所有人,都能感受篮球这项运动凝聚的力量与拼搏,收获活力与快乐。”
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芳洲
编辑:聂千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