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1月12日讯(通讯员 肖霜)在渌口区龙潭镇文家村的山间,有一处黄牛养殖基地,这里出栏的改良黄牛品种,由于圈养在大山深处,采用天然泉水和饲料喂养,颇受消费者好评。
谈到养牛的甜头,在养牛大户老齐夫妇看来,5年的养牛经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最准确的莫过于“苦尽甘来”。
老齐的全名叫齐国华,以前在湘江河边采砂,后来湘江干流全面禁止河道采砂,老齐就回了老家。老家对老齐来说有着太多回忆,儿时放牛的经历,造就了老齐吃苦耐劳的秉性。2016年,老齐投资400余万元,流转300余亩荒山、荒地、荒田,开始修路、通水、通电……就这样,他转行干起了养牛的营生,并以自己和妻子曾利群的名字命名,注册成立了株洲华利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可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饲养技术缺乏、采购经验不足等原因,从外省购进的第一批牛群全部出现应激反应,相继发病、死亡几十头,在饲养的第一年,公司就亏损60余万元,损失惨重。
在进退两难之际,渌口区科技专家服务团敲响了老齐的家门,仔细了解情况后,科技专家服务团牵线搭桥,联系省畜牧研究所,对老齐夫妇进行专项技术培训,并组织参观大型养牛示范基地,学习新的理念、思路和科学的养殖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老齐夫妇学会了黄牛冷配技术。在专家的建议下,老齐夫妇另辟蹊径,采用全生态循环链生产模式,选择养殖能自繁自育的母牛,并进行母牛自繁自养品种改良,走出了自己的特色畜牧养殖之路。
与此同时,老齐夫妇始终不忘初心,坚守着最初的“情怀”。为给周边村镇剩余劳动力和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岗位,公司长期聘请工人6名(其中退伍伤残军人1名、残疾人1名),阶段性聘请剩余劳动力30余人,与200多户村民以流转土地、支付租金、安排就业、支付工资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其中带动脱贫户7户28人,低保户1户3人,残疾人5名)。为带动周边养殖户养殖黄牛,老齐夫妇创新黄牛“领养”模式:养殖户可向公司领取黄牛自己喂养,期间由公司提供牛疫病防治知识指导及技术服务,待黄牛膘肥体壮后,再由公司按市场价回购,解决养殖户后顾之忧。
2019年,老齐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注册“华利源生”8个类别商标。2020年,株洲华利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被区农业农村局评定为“区级龙头企业”。
如今,株洲华利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畜牧养殖发展模式,养殖规模从最初的七八十头发展到现在的年出入量600头以上,年繁育牛犊140余头,年销售牛犊100头以上,年销售肉牛400余头。
从就业、失业,再到创业,老齐靠养牛慢慢“牛”起来,收获了今天的成就和尊敬。谈及未来,老齐夫妇计划成立渌口区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打响“华利源生”品牌,带动和发展更多的村民养殖改良品种肉牛,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让他们的口袋鼓起来,以产业旺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红网
作者:肖霜
编辑:颜洪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