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奋斗在渌口丨易桂安的坚守:让传统手艺绽放质朴暖意
2021-11-18 17:41:52 字号:

奋斗在渌口丨易桂安的坚守:让传统手艺绽放质朴暖意

红网时刻11月19日讯(通讯员 肖竞)人们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古岳峰镇向阳村易桂安制作的手工面也续写了这样一个传奇。凭借过硬的质量、良好的口碑,他所制作的手工面常常供不应求。

初冬的午后,易桂安家的小院里晒满了茶籽,二楼阳台上,挂满了一排排晾晒的挂面,细丝的面条如层层白纱,在暖风中轻轻摆动,在冬日暖阳下显得十分壮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整个小院到处弥漫着淡淡的面粉香。

年过七旬的易桂安正提着满满一桶井水,准备开始制作手工面。198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易桂安看到村大队制面师傅唐石山制作面条起了兴趣,连续十天,便学会了制作过程。他笑着说,自己是“瞟学”成才。

做出的面一掀开锅,热腾腾的面条晶莹剔透、根根分明,耐煮也不粘锅。和面打了32年交道的他说,看似简单的制面工作,却饱含等待。“手工面,最重要的就是用心手作,制作手工面的时间长,工序多,整个过程,都在考验人的耐心和诚心。”易桂安说,从制作到完工,要经历和面、揉面、压面皮、晾晒、切割等十余道工序,这个过程一般需要耗费两三天的时间。

先粗后细、两次揉搓、反复机压四五次面皮,是手工面完成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让面的筋道发挥最大化。经历了这繁杂工序之后,易桂安就开始将面皮用机器进行分条,一边用面筷支起面条,一边把它们挂在木架上,万千成型的面条如银丝倾泻,正式接受阳光和空气的洗礼。

经过风干、慢晒完成蜕变,阳光的塑造和时间的等待,让面本身的麦香散发而出,面也因此变得爽滑柔韧,更易保存。本是生活中的平凡之味,却在古法与阳光能量的奇妙呵护下,变得与众不同,甚至让人念念不忘。

做完一袋50斤的面粉需要一个半小时时间,以前,易桂安一天能做5包,随着年纪的增长,他开始力不从心了。“做手工面其实很耗费体力,现在年纪大了,一天最多只能做两到三包,可能做完明年就不做了。”

将来不做手工面了,手艺怎么办?易桂安摇了摇头。如今城里人爱吃这种“土味”食品,易桂安制作的挂面供不应求。几年前,他怕这门手艺失传,曾想把三个儿女召集起来把这门传统的手艺发扬光大,可一晃几年过去了,易桂安也没收到一个“徒弟”。

手工面已经不仅仅是一碗简单的面条了,更多的是对乡愁的思念。现在的面条更多的是机器加工出来,但易桂安的手工面制作方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每个渌口人,每个对手工面有别样感情的一种慰藉。

得知笔者去采访“老字号”,不少曾经在古岳峰镇工作过的朋友都纷纷来电,委托帮其购买。载着满满一车乡愁,笔者进入“疯狂送货”模式。如果市民朋友想购买易桂安制作的手工面,可以前往古岳峰镇向阳村,赶集时,老易一定在。联系电话:13574212152。

来源:红网

作者:肖竞

编辑:龙琦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