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11月5日讯(通讯员 田婧杨)中国人自古就对酒有着特别的感情,酒的品类繁多,在酿酒的工艺上,也有着不同的特色,而要说到渌口与酒的渊源,就不能不提“贺家老酒”。
进入渌口镇花园村,阵阵酒香扑鼻而来,循着酒香,我们来到“醉渌湘”贺家酒厂。走进酒窖,一口口大缸整齐排列,米酒、高粱酒、杨梅酒、红酒、蓝莓酒各种酒香氤氲交融,闻之欲醉。贺家老酒非遗传承人贺进与老酒之间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好酒是要等时间验证的,贺家老酒有122年的历史。” 贺进给我们介绍起酿酒的工序,上乘的酒离不开优质的原料和步步讲究的手工工序。八斗山冲里的优质糯米,米粒长而饱满,配以百米深的古井水酿酒。经过浸米、蒸饭、凉饭、拌曲、发酵、蒸馏、成酒……十余道手工工序,等待近40天方可制成贺家老酒。
酒曲是酿酒的灵魂。贺进提来一袋白色像汤圆一样的小玩意给我们看,“这就是我们的酒曲,纯植物的,含有24种中草药,我的祖上有个叫贺马郎中,他以前行医发现了这些温和的中草药,做成了酒曲。这个秘方就在我们家一直传承下来。”贺进告诉记者,每年七八月她们都会做酒曲用来供应全年的酿造。将中草药混合大米揉搓成一个个小圆球,成型的酒曲需要三天才能发酵完成。在这三天里,第一晚不能睡觉,要时刻注意温度的变化,温度高了要降温,温度低了要加温。发酵好的曲还需要晒干,隔三差五也不行,要时刻观察天气,不能失误。
“我们一年才做一次,这个很关键,没做好,整年的酒都会受影响。”贺进说。深谙酿酒之道的贺进曾经也不是个爱酒的人,在广州上了大学,学的是电子商务,毕业后当过白领、教过书,结婚生子,一路循规蹈矩, 30岁那年,她才正视这门祖传的手艺,接手了这些比自己还要年长的酒缸。
“当时就是觉得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许是冥冥的安排,2015年,贺进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在花园村找了一所废弃学校办起酒厂。
千百年来,做酒的大多都是男人,连男人都嫌做酒辛苦,可贺进不这么想。她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从父辈手上把贺家老酒酿造的十多道工序弄到手,又到衡阳、江西、湖北、杭州、海南等地,四处拜师学艺,希望研发新的产品。
“刚开始,我真的是一吨吨粮食浪费掉了,做不出来酒,反反复复,大半年的时间。” 好在贺进有贺家米酒的酿造根基,和其他品种制作手法比对融合,居然就这么触类旁通了。
生产难题解决了,可产品没有名气,无人问津。“我最开始每个月销售额连1000元都没有。”贺进就一壶壶的给人送,哪怕不赚钱,也亲自送。她始终记得自己人生当中的第一笔订单,来自石峰区的表姐订了10斤米酒,八元钱一斤,一共八十元。那时的她连单车都没买,她就提着这10斤酒从乡下走路到渌口汽车站,上了七路公交车,“司机问我这是什么,我不敢说,我说这是水,给别人送点水喝,就这样去了株洲市区,再转个公交到了石峰区,站在那等了半个小时,才把酒送到别人手上。当时我就觉得我有希望了。”
三伏天贺进迎着一年最毒的阳光,背着竹篓漫山遍野找草药,制作酒曲、 蒸煮粮食、摊开放凉、分撒酒曲、搅拌装缸、密封压架,全都亲自上阵,从一辆单车送货慢慢换成摩托车、小汽车、大货车......
“我就是坚信自己,困难是暂时的,一天会比一天好,我从不想远了,今天的问题我今天解决,就会一天比一天好。”
如今,贺进成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酒药制作的传承人,贺家老酒也有了名气,飘香省内外。和市场上售卖的标准化勾兑酒不同,贺进每做一批酒,都会因为制作天气、发酵时间不同,或者制作时的灵光乍现,使得酒香和口感各异,收获了一票爱酒者的认可。“我就好他们这口,只要吃饭我就要喝上一小盅。”饮酒多年的黄先生说。
现在的贺进依然喜欢呆在酒窖里,看看新旧发酵的进度或是钻研一下新口味,对她来说,酒已经不仅仅是酒,更是一种表达和生活态度,她说:“我希望把我这个老祖宗的手艺世世代代、永永远远的传承下去,喝到我的酒就像喝到了我父辈祖辈酿的酒。”
来源:红网
作者:田婧杨
编辑:聂千川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