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茶陵红军村:红色沃土 绿色崛起
2021-04-15 09:22:04 字号:

茶陵红军村:红色沃土 绿色崛起

“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茶陵县湾里村。(本报记者 方阳 摄)

4月8日,春雨停歇,我们来到湘赣边界的茶陵县严塘镇湾里村。湾里村,又名“红军村”,地处罗霄山脉脚下,素有“柴近水便好家乡,又种桑麻又产粮”美称。

湾里村依山傍水,村后山峦延绵,犹如一道碧绿的屏障。

沿着一条宽敞的柏油路进入湾里村,散布全村的红色资源特别吸引眼球,登临半山腰上被修复的红军瞭望台纵览全村,一幅红绿融合的美丽画卷展现于眼前。

闻名遐迩的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紧挨着村民综合服务中心。

这是一栋具有典型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国初期民宅。旧址坐东朝西,砖木结构,两层楼,青砖青瓦,前后两栋,现存房屋共24间,内有两个天井。

在正门上方,“茶陵县苏维埃政府”的字样清晰可见,推开老旧的宅门,墙上的红军标语、门楣上“劳动部”“军事部”等门牌,以及马灯、土炮、梭镖等物件,很快把我们带入了红军闹革命的激情岁月。

“2019年底,它被认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严塘镇团委书记余意介绍,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延续和发展。

1927年,毛泽东缔造了湘赣边首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开创了中国革命民主建政之先河,引起了反动派的极度恐慌,对其实施了疯狂而残酷的“围剿”。

为捍卫这个新生的工农兵政权,茶陵人民与反动派进行了殊死战斗,工农兵政府从茶陵县城撤出后,先后辗转到井冈山、潭湾等地。

1930年6月,茶陵县苏维埃政府在小田成立,标志着茶陵苏区的形成,后来迁至湾里,这里一度成为全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茶陵苏区革命武装斗争迎来了空前发展。

“湾里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湾里村妇女主任王定园介绍,该村有17个村民小组近3200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红军,出现“妻送夫”“父送子”参加革命的情景。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已被正式追认为烈士的有96人,是茶陵县烈士最多的村。

茶陵是片革命热土,湾里村是茶陵的一个缩影。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茶陵县就有3万多人献身革命,占当时全县人口的七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被正式追认在册的革命烈士有5000余名。毛主席曾盛赞:“茶陵同志很勇敢,很会打仗,茶陵牛嘛。”

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年代,为湾里村留下了宝贵、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其发展红色旅游打下了丰厚的“红色家底”。

从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到茶陵县政治保卫局、红军独立师办事处、红军井、红军练兵场、红军瞭望台、红军战壕、红军碉堡等,红色古迹遍布湾里全村。

凭借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湾里村当之无愧地入选“省特色旅游名村”。2004年,湾里村还被国务院、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第八条红色旅游精品线目的地,被誉为“红军村”。

近年来,在茶陵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湾里村联合社会力量,以“中国红军村·湾里村”自我定位,依托红色研学游,全力打造红色传承示范村,加快红色旅游产业发展。

“目前,湾里村每天都会迎来一批批游客,日接待人次少则数百,多则上千。”严塘镇党委书记唐智笑着说,红军村也吃起了旅游饭。

在“讲好红军故事,走好红军路”的同时,当地还开发了万樟园林油茶基地和巨菌草基地。上千亩油茶基地和700余亩巨菌草,为村民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

“我们要把红军村打造成为党员干部的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的研学基地、游客的休闲体验基地。通过红军村的建设,把严塘镇打造成红色文化旅游的圣地,产业发展的洼地,产城融合的高地。”唐智说,严塘镇的发展定位是“红色沃土,绿色崛起”,湾里村便是这种发展思路的一个缩影。

来源:湘潭日报

作者:王希台

编辑:苏莉雅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