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红色毗塘
2021-05-26 16:50:22 字号:

红色毗塘

雩江书院。

毗塘村学士故里石碑。

春雨时节,正好三四月。“湿花春雨如珠泣,泣珠如雨春花湿”,我走进了茶陵秩堂,看到一块大垄,满垄金光闪闪的油菜花,对面山脚下一片聚居的民房,那就是毗塘村,明代大学士张治的故乡,也是老红军谭汤池的家乡。

我从事茶陵革命党史工作时,多次到长沙拜访老红军谭汤池。初次见谭老时,他脚穿一双黑色布鞋,圆圆的脸,满脸笑容,身体结实硬朗,耳清眼明。谭老21岁从毗塘走出来后,参加了赤卫队,带上农家子弟闹革命、分田地,红军转移踏上长征后,他坚持与谭余保一起在湘赣边区棋盘山毅然举起红旗,坚守红色热土打游击。他两次被国民党抓捕入狱,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上校军衔并获三级解放勋章,是受人尊敬的老红军。这些革命历史,让我对毗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走进毗塘,不看宗祠,就感受不到当地文化深厚的底蕴。据当地老人讲,毗塘宗祠家庙重修重建13座,最有名气、又有悠久历史、保存完好的要数谭氏家廟。毗塘村姓氏以谭、李、张三大姓氏为主,谭氏是秩堂第一大姓,也是毗塘主姓。谭家祠坐落于毗塘村塘背上。大门前分两层台级,一层两边安置一对石狮,二层两边安置一对石象,寓意“出将入相”。左有诰封祠,右配五代祠。前檐正门上书“云阳世家”和“谭氏家廟”,为五进,依次为前檐机斗、戏台天井、惇伦堂、钟鼓楼、敕书阁,庭廊广阔,后栋设龛,奉祀始祖德崇公。建筑砖木结构,楹柱挑檐,青瓦盖顶,雕梁画栋,美轮美奂。

在惇伦堂中堂两边墙壁上,悬挂毗塘谭氏家族历代先祖头像和简介,老红军谭汤池的照片和革命事迹也有陈列。翻开毗塘谭氏家谱,一个不足二千人口的村庄,在革命时期牺牲的烈士就有四十五人,其中谭氏牺牲的英烈有三十四人。每一位烈士在为了革命的胜利,都有一段抛头颅、洒热血感人的故事,时时刻刻都在感召人们的心。谭氏家廟,是毗塘宗祠氏族文化的一个缩影,万卷巨书中的一个章节,波澜壮阔大海中的一朵浪花,简述了历史的厚重,折射出先祖的光辉。

三月的雨,就这般细密,如烟似雾,似幻似梦。我缓缓走出了谭氏家廟、张氏家廟,不觉到了洲头岭雩江书院门口。

雩江书院,是茶陵县38所古代书院中唯一保存完整至今的一所书院,开办距今已有200余年。脉自雩山,蜿蜒而来,树木葱茏,雩水萦绕其前,故取名雩江书院。书院坐东朝西,系青砖、青瓦和砖木材结构的四合院式建筑,屋顶建骑马垛,分前厅、中堂、后堂,左厢房、右厢房等,中堂有4根大圆木堂柱,直达堂顶,左右各有一口4米见方的天井,旧时全院共有大小房屋40间,造型古典雅致。土地革命时期,列宁学校搬迁至雩江书院,更名为“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并培养出了一大批革命志士,被称为“红色革命摇篮”。如今,这里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毗塘,穿越深厚的人文历史,这里经久不灭的血火岁月绽放着耀眼的光彩。在炮火硝烟的年代,毗塘人民送子当红军的情谊如雩江溪水,至今仍在群众心目中流淌、滋润。我像小孩一样,站在那里,久久不肯离去。

来源:株洲日报

编辑:苏莉雅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