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颜洪 通讯员 彭亮霞 株洲报道
秋光绚丽,金风送爽。农田里的金色稻田、枝丫上橙黄的蜜梨、满池的绿莲蓬......在攸县这片土地上,各种秋季色彩渲染着丰收的喜悦。这也是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丰收季,千里沃野,氤氲出一幅醉人的乡村丰收画卷。
辣椒丰收。
如何传递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接棒”?今年来,攸县探索走出一条“政策保障、产业带动及绿色发展”为一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在株洲市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度视频会上,攸县县委副书记、县政法委书记林涛对此作了交流发言。
收割水稻。
高位布局 产业赋能促转型
9月秋阳温暖,走进攸县黄丰桥镇,山峦跌宕起伏,攸县县领导杨正武、文斌,率县委办、政府办、乡村振兴局等部门负责人一行到该镇开展湘赣边乡村振兴调研工作。
鲈鱼养殖。
“鲈鱼对水质要求很高,黄丰桥镇樟井村的水,是黄丰桥的水源地,所以我们就选择这一块的水养比较高端点的鱼。这里的水比较恒温,冬天也有17度到18度,鱼很适应这个环境。”攸县途途乐种养合作社社长廖金志介绍,今年樟井村计划养殖鲈鱼35万尾,预计收入500万元。
近年来,随着煤矿企业的关停并转,攸县吹响了产业转型的号角,黄丰桥镇樟井村借助这个机遇,充分利用好当地的绿水青山发展种养殖产业。今年3月份,该村通过村集体和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攸县途途乐种养合作社,把村里所有的原来抛荒的土地,全部集中流转起来,把土地分为几大块做出了规划,第一块西瓜种植,第二块蔬菜综合园开发,第三块黑木耳种植,以此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黄丰桥镇樟井村位于攸县东北边陲,也是攸县14个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杨正武说,在产业转型、乡村振兴的号角中,樟井村抢抓湘赣边区乡村振兴发展机遇,走出了一条从靠山靠天吃饭到生态种养的偏远山区转型发展道路。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活,则全盘活。近期,该县党委和政府分管领导深入50个湘赣边区边界村、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和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展广泛调研,认真听取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指导各村乡村振兴发展,努力争创乡村振兴示范。
坚定发展方向,今年攸县党代会明确将乡村振兴作为该县“一二三四”发展思路中一项重要内容,旗帜鲜明提出开展“乡村振兴大会战”,打造100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村,培育100个以上集体经济收入过十万元的村,创建50个以上省市美丽乡村,实现县级美丽乡村全覆盖。
政策保障 健全衔接机制
脱贫成效好不好,不能仅仅只看当前的“成绩单”,更需要持续发力,防止脱贫后返贫情况发生。
今年55岁的杨罗成,妻子和儿女都是智力残疾,父母年迈多病,靠养殖攸县麻鸭,2015年全家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近日,攸县网岭镇镇村扶贫干部来到杨罗成家,了解他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和今年的产业发展意向。
扶贫干部来到杨罗成家了解情况。
“就业的人员最多的时候达到50多人,他们的工资每个月达到了3000元以上。”为了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攸县网岭镇笙塘村通过走访摸底,让村里今年不能外出务工人员和有劳动能力的脱贫群众,到村里的电子厂上班,增加村民收入。
从今年3月开始,攸县扶贫办分成四个核查小组,到17个乡镇街道,对已脱贫但不稳定户、边缘户等脱贫群众今年的就业情况,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走访排查,做到因人因地施策、防返贫施策,帮助脱贫群众巩固脱贫成果。
如何将“事后帮扶”转为“事前预警”?攸县充分利用大数据发展优势,将所有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全部纳入“电力大数据+防返贫监测”系统和“扶贫达”防返贫监测帮扶系统,实施动态监测,及时发现,专项帮扶。
日前,攸县对32131名脱贫群众和1027名边缘易致贫户启动贫困动态监测,着力做好返贫、致贫预警监测,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果。
政策支撑,多元发展。攸县健全保障到位、配套管用的政策机制,全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并入乡村振兴局,进一步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同时,加强社会救助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保持兜底救助类政策稳定。
为了给脱贫地区、脱贫群众织牢更加严密的保障网,近年以来,攸县相继出台联动帮扶、产业扶持、村庄规划等政策性文件,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制定《攸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奖励办法》政策文件,累计投入487万资金帮扶发展26个村级集体经济和54个企业帮扶车间。同时,为确保监测对象风险不消除,帮扶责任不脱钩,攸县坚持高位推进,选派40名县级领导联系指导,97个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205名驻村工作队员开展结对帮扶。
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今年以来,攸县脱贫劳动力返岗复工人数10017人,点对点输送481人,边缘易致贫返岗复工人数542人,258人在县内实现稳定就业。
来源:红网
作者:颜洪 彭亮霞
编辑:任欣蓓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