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疾病较量,怎少得了科学手段。当前,我市核酸检测扩面、流调溯源等工作正在争分夺秒地推进。危难面前显身手,连日来,各行各业用科技筑起一道“智慧防护墙”。
小社区有“大信息”
两个圆圆的“大眼睛”,一副方方正正的小身体,谁进门不戴口罩,它就对谁“发脾气”。在茨菇塘街道六〇一社区红卫小区,一台机器人站在社区服务中心门口,把好防疫第一关。
这是一台能测体温、能识别是否佩戴口罩的防疫机器人。各类非接触式技术,减轻了基层工作者的压力,还能进行人员溯源。
社区,是防疫一线。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信息科技手段在株洲各社区涌现,为防疫提供坚实支撑。
在芦淞区董家塅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前来做核酸检测的居民手里都有一张“小纸条”。有了这个小纸条,排队时间减少一半以上。
这张小纸条就是“信息码”。市三三一医院推出线上信息登记系统,社区将居民身份信息通过线上通道报给医院,医院再生成条码,最后由社区将条码分发至居民。如此一来,居民到达现场扫码后即可做核酸检测。
8月1日下午起,芦淞区开启全民核酸检测模式。将信息采集前移至社区,全区大范围应用了提前发放“信息码”的方式,使得医护人员每小时检测量可达1700份。
大信息、高科技,当然不仅仅在社区。
▲“极光号P2+移动式核酸检测实验室”运抵芦淞区,启动设备调试。通讯员供图
8月4日,调试完成的两台可移动式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运到株洲,分别安置在市中心医院和芦淞区汇通金港。方舱外表像集装箱,里面却集成了国内最新的实验仪器设备,满足P2实验室标准,洁净度达10万级。单套方舱检测通量日均最高可达1万份、混检时可达10万份。
小程序是大创举
8月3日,我市部分居民健康码有转黄码情况出现,面临“有风险”“排查久”“难出行”等问题。对此,市公安局和市卫健委当即开会研讨,决定立马联合开发一款疫情防控采集微信小程序。
8月5日,我市一款疫情防控采集的微信小程序率先全国上线。该程序直接面对市民开放,通过后台大数据流调对比,可大幅节省防疫人员上门一对一排查时间,有效提高风险人群自查的效率,降低传播风险。
“通过该程序自查,防疫排查速率提升了十几倍。”市公安局科信支队情报中心民警李林烜介绍。小程序上线仅两个小时,就完成3000例的排查工作,相当于之前人工排查一天的工作量。
小工地有“大数据”
8月3日早上5时,在位于芦淞区的欧微服饰工程项目入口,工人亮“两码”、测体温,在实名制通道经过人脸识别之后,有序进入工地。
建筑工地人流量大、人员流动性强,而又相对密集,是防疫的重要战场。目前,全市共有790个在建工地,有2万余名建筑工人,防疫万不能掉以轻心。
借力“智慧工地”平台,株洲建筑工地防疫筑起一道“智慧防疫墙”。
▲ 建筑工地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记者 吴楚/摄
“智慧工地”有多个子平台,其中实名考勤平台,对每位工人来说至关重要。平日里,工人们每天上岗都要经过闸机进行人脸识别打卡,每个人的身份证号都对应唯一的ID码。
“株洲智慧工地后台与省住建厅平台相连接,工人的数据会自动上传,供省住建厅与省卫健委分析比对,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我们将立即进行现场核查。”市住建局质安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欧微服饰工程项目在目前的株洲在建项目中相对较小,只有100多号人。五矿二十三治二公司、省五建公司等大型建筑企业的智慧工地更为先进,通过视频监控平台,在其公司的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可实时看到工地现场情况。
市住建局质安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在岗建筑工人信息通过智慧工地系统实名制平台分析比对,从7月29日至今,住建部门已处置两起应急事件。在防疫的同时,住建部门正在对智慧工地进行全面升级。
小心思有“大学问”
科技防疫,当然不止信息化和科技设备,也包括科学手段。在公共卫生事件面前,科学手段往往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8月2日,一条“地上画个圈圈”的视频在株洲火了。视频中,石峰区铜塘湾街道香博堡小区一位老人在地上每间隔一米画个大圆圈,督促前来排队做核酸检测的居民保持防护距离。这些圆圈出自香博堡小区党支部书记袁金星和其他20余名党员志愿者之手。
▲ 8月2日,在石峰区铜塘湾街道香博堡小区,为了保持安全距离,即将接受核酸检测的居民站在间隔一米的圆圈中有序排队。图为小区党支部书记袁金星正在画圆圈。 记者/谭浩瀚 摄
在河西湘银小区一期,业主们8月5日早上收到一条微信群消息:今日晚上7点,一期1、2、3等楼栋居民下楼拿号排队检测……
一切的“小心思”,都有“大学问”。全民抗疫,同心同力。严谨科学中,又有温情在。
看见孕妇排队,人们愿意为她让路;拄拐老人蹒跚而来,人们支持他走绿色通道;为排队准备充足的年轻夫妇,将手持电扇拿出来与“队友”享用……
科学与互助,最高的两种文明表现形式,这场硬仗,株洲有底气。
来源:株洲日报
编辑:聂千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