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株洲公安】张秩:一线猛将警队导师 谦忍研学终铸重器
2021-05-20 18:49:31 字号:

【株洲公安】张秩:一线猛将警队导师 谦忍研学终铸重器

红网时刻5月20日讯(通讯员 刘瑞哲)他是让毒贩闻风丧胆的缉毒猛将,深耕一线,连破大案要案;他是禁毒战线的火眼金睛,稍瞄一眼,就可分辨吸毒嫌犯;他是众多大队长教导员眼中的导师,言传身教,带出一批精英;他是繁华世界中的忍者,低调谦忍潜心钻研,其“合成作战中心”理念得到落实并广泛推广,已然成为刑侦工作中的一大重器。

1.jpg

全省优秀警察、全市侦破能手、全省优秀刑侦大队……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他带领着他的团队,不畏艰难,奋勇前行。他就是株洲缉毒警察张轶。

宁遇催命判官莫遇禁毒张轶

参加工作至今,张轶一直在禁毒和刑侦一线。一次次锤炼,让他成为禁毒和刑侦一线中的一员猛将。

2016年9月2日,公安部转给株洲警方一条线索:某县境内怀疑有一制毒工厂,速查。鉴于案件重大,市局随后成立“9.2”专案组,张轶接到市局禁毒支队下达的指令,立即率队奔赴县里“应考”。

当地警方初步进行了一些排查,但主要嫌疑人、制毒窝点等重点没有实质进展。张轶和同事们通过蛛丝马迹,顺藤摸瓜,很快掌握了重要线索和证据。随后,张轶和同事们潜入两县交界处的深山老林秘密搜寻,一举捣毁一个深藏于密林中的制毒窝点。

2016年“1104”制造制毒物品专案、部督“2016--199”案,部督“2016--1007”案、“2017--388”案,2018年部督“2017--549”案……在这些大案要案中,张轶都起到了决定性或重大作用。

近年来,他破案数百起,这些案件中最终获刑的重刑犯(10年以上有期徒刑至死缓)和死刑犯就已愈100多人,至于抓获的吸毒人员,已难以统计。

正是因名声太响,所以在贩毒吸毒“圈”中流传着“宁遇催命判官,莫遇禁毒张轶”的“圈内话语”。

火眼金睛一眼能辨“瘾君子”

同事们说起张轶,自称是“打心底里崇拜”,评价张轶是一个“神秘到不能再神秘”的人。

“他那时是我们禁毒大队的大队长,带着我们站在大街上,扫视路人,他指着谁谁谁是吸毒的,我们就上去盘查,将嫌疑对象带回队里去验尿,一抓一个准,从未失手。”同事说,他刚进入禁毒战线时第一次感受到张轶的“神奇”是在一个电梯里,当时一个30岁左右的男子和他们同乘,张轶只问了那个男子“去几楼”,对方只答了一句话,张轶随后向他使了一个眼色,当那男子刚出电梯,他两迅速将该男子扑倒,当场从该男子身上搜出冰毒两公斤。

“有一次凌晨两点多去一家粉店嗦粉,在粉店内一次抓了几个吸毒人员;一次凌晨4点,一高层住户家的窗帘露出灯光,他要我们守在大门口,最终抓获吸食麻古的一男一女;我们在外市办案,无法搜到毒贩藏毒地,他在株洲遥控指出该毒贩的第三个窝点……”同事说,他至今仍然认为张轶是一个很神奇的人,虽然张轶的一些办案方法已教给了团队中的兄弟。

“吸毒人员的体温、呼出来的胃气、走路姿态、眼神、对外界的反应灵敏度、脸庞气色甚至额头上的一条细小皱纹,都和正常人有一些细微的不同。”张轶说,缉毒工作久了,也就积累和总结了一些经验。实践证明这套方法还是很有效果。

倾囊相授时刻备战 锻造善战能胜铁军

张轶的这套方法,被同事们称为“望闻问切初步排查法”。在实战和学习中,张轶毫无保留传授给了他所在团队中的同事。

“我们很多人都喊张轶为师傅。”同事说,张轶带出来的“徒弟”,有的已到了省政法系统任职,有的成了禁毒或刑侦的大队长、教导员、副大队长,这批人现在都成为了警队中的骨干。

除了传授工作方法,张轶还对禁毒大队的民警,还提出了“八小时以外”的要求和建议。“他一直建议我们不要抽烟喝酒,说烟酒不仅会摧毁我们的身体,更重要的是不利于我们夜间蹲点抓捕。”同事说,张轶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散打专业,国家一级散打运动员。参加工作20多年,虽然经常加班熬夜,但张轶从不抽烟,也很少喝酒,一直坚持体能训练和散打训练,张轶看起来并不魁梧,但摸下他的胳膊,就能感到反弹的力量。

一个好的带头人,总能带出一片好的风气和作风。为锻炼体能,张轶经常带队里的兄弟一起去健身跑步、实战散打。“我们抓捕的对象,很多是可能判处重刑甚至是死刑的贩毒嫌疑人,我们自己不过硬,肯定对付不了这些穷凶极恶狗急跳墙的毒贩。”张轶说。

抓捕时如何站位、以少抓多怎么抓、抓捕审讯如何确立心理优势、如何突破毒贩心理防线……对于这些技能,张轶也毫不保留予以传授。正是这样的严格要求和时刻准备,每逢重特大案件需要抽调精兵强将时,局领导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轶。

刑侦“重器”闪耀株洲

张轶性格有点内向,言语很少,不喜欢“热闹”,很多人称他是繁华世界中能忍受孤独的忍者。

“我不太喜欢应酬,加之禁毒工作的危险性和特殊性,我下班后一般就窝在家里,也许是时间比较充裕吧,也就有了思考的空间。”张轶说,吸贩毒嫌疑人反侦察意识和手段越来越高,涉毒案件侦破难度大大增加。为此,数年前他就一直在思索——如何确保涉毒案件快速、准确侦破?

从“量”到“质”,从“质”到“量”,反反复复的实战和理论碰撞,张轶和同事们提出了“合成作战中心”的理念。“简而言之,就是将刑事技术、情报、技侦、网侦、图侦等所有对案件有帮助的部门精英集在一起,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合成作战中心。中心利用各种权限、手段、资源,实现情报信息系统的集约共享,精确制导、精确打击,全面提升公安机关的核心战斗力,提升综合打击效能。”张轶说,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目前现在这套理念和模式已在全市分局和县局推广。

这套模式,不仅让群众的满意度大大提升,破案率更是迅猛升高,“合成作战”中心,现在已成为了警队刑事侦破的一大“重器”。“重器”成效显著,也吸引了全国和全省多个兄弟单位前来学习取经。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榜样。张轶,他并不是英雄,也还不是榜样。他只是千万优秀警察中的一员,他是平凡的,他也是不平凡的。

来源:红网

作者:刘瑞哲

编辑:龙琦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