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4月16日讯(通讯员 佘顺)今年35岁的胡风昌担负排爆工作已17个年头。他18岁入伍,因为作风沉稳细致,被挑选从事搜排爆工作,期间两次赴新疆执行任务,荣立三等功2次,获评训练尖子7次,各类标兵6次。
30岁时,他参加株洲公安的特招考试,提心吊胆了12年的父母苦口心地劝他,好歹也是结了婚、要当爸的人了,不如趁此机会换个岗位,家人也安心一些。胡凤昌却任性了一把,“再危险的工作也需要有人来做。我熟悉这个专业,选择这个岗位能更好地发挥专长,我不愿意放弃。”至此,脱下戎装的胡凤昌换上了警服,成为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的一名排爆手。
执行任务的路上,他打开手机给家人写“遗书”
剪红线还是剪蓝线,这是影视剧中“拆弹专家”经常遇到的场景,胡风昌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许多爆炸装置,打开时里面情况诡异得很,多组线路眼花缭乱,需要现场研判,即使有9%的把握,剩下的1%也要用生命去担当。
2018年的一个周末,胡凤昌与家人边吃饭边策划着第二天带孩子去游乐场玩,结果接到110指挥中心指令,在50多公里外的一居民区发现疑似炸弹,指派排爆组迅速集结,赶往现场进行处置。
换上衣服,胡凤昌来到已经熟睡的儿子床前,摸了摸他的脸,心中默念着“我一定会平安回来”。在前往涉爆现场的路上,胡凤昌想到远在河北衡水老家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当时的他与妻儿已经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妈妈有肩周炎,爸爸腰肌劳损,自己却从未带他们看过医生,没有买过一点药。胡风昌几次输入了父母的电话号码,却始终没有按下通话键。最终,他打开了手机备忘录,分别写下给每位家人的话。
“‘遗书’两个字太残酷了,但这就是‘遗书’。如果任务失败了,这是我留给家人的最后一点念想。”胡凤昌说,年轻时他“勇”字挂胸口,执行任务时不会想太多,现在为人夫、为人父,对父母也多了一份理解和牵挂,所以每次执行危险任务,他心中总会背负更多东西。
每次排爆前,同事都会为他拍张照
到达现场时已是深夜,少数围观群众已被疏散到安全地带,同事们划定警戒区域,启动信号干扰设备。胡凤昌了解了事情经过:群众在一间废旧房屋里发现了一个“包裹”,打开看,里面有疑似炸药和导线。
胡凤昌迅速穿上排爆服,靠近“包裏”,用X光机和探测仪进行检查,他确定“包裹”为松发装置电子爆炸物,内部含有黑火药,大约800克。
“附近居民非常集中,如果转移销毁,过程中风险隐患很大。”胡风昌细致思考之后,给出了“现场人工排除”的建议,同时他主动请缨担任主排手。
与队员们研究确定好处置方案后,副排手再次为他穿好35公斤的排爆服。在此之前,同事为他拍摄了张照片,这是排爆岗位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因为一任务失败,这张照片很可能被当成遗照。
他低姿匍匐慢慢接近爆炸物,计时器的滴答声,每一下都敲击在胡凤昌的心头,透过厚重的防爆头盔,眼前的世界与平时不太一样。“尽管队员们就在不远处,但一种孤独感还是油然而生,好像我身处另外一片天地,必须坚强地面对。”胡昌说。
胡凤昌拿起排爆刀从包裹侧面入手,小心翼翼地层层破开包装,里面共4组线路,错综复杂。他屏气凝神,小心检查每根导线,并根据X光机成像,找到了引爆装置的导线,精准剪断引爆装置线路,并将炸药与引爆装置分离。
又一次成功拆除炸弹!危险排除之后,所有人都欢呼起来,队友们为胡风昌脱下排爆服。此刻的他,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面对涌上来要与他拥抱的兄弟们,他欣慰地笑着,“是一种感恩的心态,让我还能继续跟父母、妻儿在一起。”
17年来,他一共参与处置30多个涉爆现场,执行安检搜爆任务百余次,由于业务突出,他多次被委派执行高级别活动,例如在2017年金砖五国会议和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担负搜排爆安检工作。17年来他保持着“零差错、零失误、零死亡”的记录,还被公安部和省授予“安保之星”荣誉称号。
或许是见多了“大场面”,私底下的胡凤昌是个内向、安静的人。“儿子5岁了,正在学认字,他就学写毛笔字,说是跟儿子起进步。”妻子笑着说,胡凤昌在工作之外就喜欢“宅”在家里,帮她做家务。妻子从未亲历过胡风昌处置过的那些涉爆现场,每次看着丈夫练字时一板一眼的专注模样,她会脑补丈夫工作时的样子,或许这份认真与责任心,就是自己选择他的理由吧。
来源:红网
作者:佘顺
编辑:龙琦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