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擦鞋作家”与秋瑾故居的不解之缘被市民传颂
2020-07-13 10:14:49 字号:

“擦鞋作家”与秋瑾故居的不解之缘被市民传颂

红网时刻株洲7月13日讯 (记者 王兴夏)在湖南省株洲市秋瑾故居一楼的《槐庭今昔》展室内,有一块展板上面记载着两位名人曾经为修复秋瑾故居而奔走呼吁的故事。其中一个是原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谭忠池,另外一个则是株洲擦鞋作家唐治军。

微信图片_20200713100633.jpg

微信图片_20200713100638.jpg

唐治军在秋瑾故居。

唐治军先后6次到秋瑾故居实地考察,并为秋瑾故居的修复多次呼吁。他曾经邀请好友张人杰、肖力杨一起到修复前的秋瑾“故居”实地调研,看到当时的“故居”只是一堵残破的山墙,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凭吊秋瑾“故居”》,2011年8月18日刊登在当地媒体《株洲晚报》副刊。在株洲“神农大讲坛”,唐治军专门为市民讲了一堂《辛亥革命中的湖南人》,其中就讲到过秋瑾的故事,讲了秋瑾参加辛亥革命的事迹。“秋瑾是株洲的媳妇,是株洲人的骄傲,修复她的故居很有必要。”唐治军这样说。

2015年,修复后的秋瑾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对外开放。今天,前来参观秋瑾故居的有全国各地的老百姓,甚至2019年的全国著名作家株洲采风创作活动也在秋瑾故居启动。这个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人们红色旅游“打卡”的必选之地。

微信图片_20200713100642.jpg

秋瑾故居立体示意图。

微信图片_20200713100648.jpg

【相关链接】凭吊秋瑾“故居”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久前的一个周末,我邀了两位文友去位于株洲石峰区的秋瑾“故居”,凭吊这位巾帼英雄、女中豪杰。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一行走到大冲村,站在被称为“王家大屋”的秋瑾“故居”前时,看到的“故居”只是一堵残破的山墙而已。那青色的砖和在风中摇曳的萋萋荒草,历经百年战乱和风雨的侵蚀,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大家肃立在残墙下,拍下了合影,心中却充斥着一种无限的失落与惆怅。

当地的一位热心的村民主动把我们领到大冲居委会程主任的办公室,程主任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不一会儿,他又带来了一位八旬老人,老人非常健谈。他是秋瑾“故居”变迁的见证人,也是一位忠实的文物保护者。他摊开了几张《秋瑾故居立体示意图》,告诉我们说,这是他凭记忆为市文物局绘制的草图。秋瑾故居原是数栋典型的清代民居。八十年代初,当时“撤社建乡”,原荷花乡政府将故居全部拆毁,只剩一堵残墙,建成了乡政府办公楼群。后荷花乡与清水乡合并为白马乡,又将该建筑物租给一家生产调味品的私人企业。“秋瑾留学日本曾带回家乡的一棵极为珍贵的玉兰树,后来长到十几米高,每当花开季节便香飘整个大冲口……”老人不无感慨地说。现玉兰树被人为砌墙封闭,加之盐和辣椒水的浸泡早已枯死了!望着阳光暴晒下的枯枝,我们的心在颤抖、在流血:可惜!可惜!国家文物就这样被人为地毁坏了!程主任感慨地说,我儿时曾在教科书上读过关于秋瑾的文章,知道秋瑾为中国民主共和献身的光辉事迹……。其实又何止是程主任读过呢?我在50年代的历史教科书中不也曾感受过“鉴湖女侠”的那种震撼心灵的英雄壮举吗?!

秋瑾故居地处九郎山风景区,未来的长株潭城际铁路在此建有一站,我们株洲不仅仅是一座火车拖来的城市,而且她还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多处历史遗迹。这是株洲人的精神财富!我从心底里祝秋瑾故居早日修复,成为株洲的又一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者:周啸吟。原载2011年8月18日《株洲晚报》副刊。

作者简介:

周啸吟(本名唐治军),1945年4月出生在湖南省株洲市的一个教师家庭。受教书育人母亲的影响,从小酷爱读书写作。1964年毕业于株洲市二中。同年9月下乡当“知青”10年,并开始在市内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后回城在株洲一家工厂当机修钳工,1995年因设计一项新产品获国家专利,调厂技术科工作。2001年加入株洲市作家协会,现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株洲“神农大讲坛”客座教授。

2003年因工厂改制,三个月未发放职工每月200元下岗工资。唐治军被迫上街替人擦鞋谋生。受到《株洲晚报》《长沙晚报》《潇湘晨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北京晚报》《北京娱乐信报》《知音》《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湖南卫视》《长沙电视台》《株洲电视台》等全国数百家媒体的关注,被称之为“擦鞋作家”。

来源:红网

作者:王兴夏

编辑:曹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