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株洲6月17日讯(通讯员 张媛 罗蔷文)这几天,天元区雷打石镇胜利村的村级河长万志兵有点忙。他忙着与三门镇白石水厂联系,“目前,村里又有8户在申请自来水安装到户。预计到6月中旬,我们村有17户农户可以喝到安全、放心的好水。”
农村饮用水安全事关村民身体健康,事关乡村振兴,是重要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株洲天元区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民渴、应民需”,从“源头”到“龙头”筑牢农村饮水安全网,护好农民手中的“一杯水”,让农户喝上了“健康水”“幸福水”。
在“一杯水”上铆足劲
天元区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未实施之前,农户们依靠抽水、挑水、自建管网等取水方式解决饮水需求,管道多为老化胶管、生锈镀锌管。水质得不到净化消毒处理,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2014年,天元区全面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三门镇白石水厂开始施工建设,铺设配水管网,将水输送到各家各户。该项目建成后,可覆盖三门镇、雷打石镇,共计500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水龙头一拧,自来水哗哗流,再也不用挑水、抽水了,特别是秋冬季节井水枯竭时,不用为喝上一口水精打细算了。”和以往对比,三门镇上节街社区居民谢万良感慨万分。
过去是“挑”,现在是不受季节限制地“拧”。“挑”“拧”之间,让谢万良感受到了幸福指数的提升。
天元区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由于水资源分配不均,还是存在工程性、资源性、季节性缺水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彻底消除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难题?实践中,天元区自加压力、攻坚克难,集中力量抓好这项最基本的民生工程建设。
今年,天元区在农村百姓“一杯水”上铆足了劲,把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列为头等民生大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目前,5月份开工的25公里长的三门镇白石水厂管网延伸段项目梽木村、护塘村饮用水安全工程,13.5公里三门镇株木村农饮水工程,29.7公里雷打石镇先锋村农饮水工程,各项前期工作基本完成。目前已经通水28处,可解决87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预计7月将全部投入使用。
安全饮水一个都不落下
“一辈子没用过自来水,这好事让我碰到了。”三门镇月福村,今年70岁的五保户潘远存笑得合不拢嘴。
在这之前,潘远存想喝水,必须从离家20多米远的一个小水池里挑水。小水池的存水不多,主要靠平时的雨水、渗水等收集起来。一遇到干旱季节,没水喝是常事。
5月16日,天元区水利局就天元区边缘户、低保户、分散供养五保户、重残户、重病户等“五类人员”农村饮水情况召集涉农镇(街道)及相关单位召开会议,制定了调查实施方案,分成几个工作大组对天元区涉农镇(街道)2621户“五类对象”进行全面摸排走访。
5月21日,天元区水利局针对摸排出的“五类人员”用水问题,逐户制定整改方案。潘远存家安装自来水管就是其中之一。
天元区水利局对于管网区域覆盖住户通过接自来水予以解决,对于水质浑浊问题采取抽干水并沉淀消毒处理,季节性缺水问题则由镇、村负责送水、从邻居家取水或打井等措施,确保天元区每一户存在饮水安全隐患的困难户也能喝上安全的农饮水。
在“一口水”上严把关
今年3月之前,万志兵喝的一直是自己打的水井里的水。“井水未经过滤消毒,一下大雨,还会出现浑浊,生活用水有时很不方便。”他表示。
“天元区原来很多村里的浅水井不仅水质不太好,而且水量也不足。村民用水很不方便。”该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水质安全,监测先行,保障村民“喝上水”“喝好水”。
为此,天元区制定四级监测制度,开展水质监测行动,为小康社会注入源头活水。四级监测制度包括各水厂的日常自检、天元区水利局月检、天元区疾控中心季检以及株洲市水利局季检。天元区水利局负责人表示,每次的水样采集、监测都会保证结果的公正和权威,从而及时、准确掌握农村供水水质情况,对监测中的异常数据会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复核、及时处置,让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水质监测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监测要求,水样类型包括自建供水点水源水、水厂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其中管网末梢水主要选择供水地范围内的学校及农户家中进行采样。所采集样本会由水质检测部门对水质清浊度、臭味、肉眼可见物、微生物、消毒剂等常规指标和理化指标合计34项进行监测分析,并将最终监测结果向群众公布。
同时,为保障水厂规范化管理,天元区还组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培训,召集水厂管理人和水厂水质监测人员等对饮水水质净化、消毒技术及设备使用进行统一规范化培训,提升业务能力,不断增强水质保障能力。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三分靠建,七分靠管,科学管理是长效运行的关键一环。天元区积极探索构建运行可持续、供出水合格的饮水安全工程长效机制,保障天元区全面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建后管护工作。
来源:红网
作者:张媛 罗蔷文
编辑:颜洪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