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驻村帮扶干部在给群众送物资。
红网时刻株洲4月10日讯(通讯员 张洁 彭丽娜 刘勤翰)4月8日,湖南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对2019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考核结果进行了通报,醴陵获得“2019年度脱贫攻坚先进县市区”和“2019年度携手奔小康工作先进单位”两项省级荣誉。
加大帮扶力度,打造产业平台,创新工作机制……近年来,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在醴陵生根开花,扶贫春光温暖千家万户。截至2019年底,该市累计脱贫9720户33756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99%下降至0.37%。
加大帮扶力度,全面落实保障措施
“你们帮我购买到价格实惠的饲料,还联系到了不少买家,真的是帮我度过了疫情难关。”4月2日一大早,醴陵东富镇莲石村的已脱贫户汤雨平看到驻村帮扶干部上门,感激地说道。汤雨平的儿子患有残疾,生活比较困难,2014年,她在政策帮扶指导下搞起了养殖业,顺利脱贫。为确保贫困户脱贫而不返贫,驻村帮扶干部三天两头上门走访和提供帮助。”
“我是个残疾人,以前住的房子一遇到刮风下雨,就担惊受怕,现在感谢党的政策好,帮我建了这么好的房子,安全又舒适。” 4月9日,在醴陵市明月镇天华村,温暖的阳光下,贴着白色外墙的崭新平房在深山老区显得格外耀眼。入住新房后,贫困户黄甫江每天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脸上的笑容随时都要溢出来。
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全力推进,醴陵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扶贫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市、镇、村”三级党政一把手抓扶贫的责任制,明确了市级领导、行业部门、“两个帮扶”队伍、镇村四个责任体系,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带头严格落实“三走访、三签字”工作要求,多次走访全市17个贫困村,解决具体问题78个。每名副县职以上(含副县职)领导干部均联村办点。该市对扶贫需求资金继续优先保障,尤其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资金,更是按需安排、及时到位。
打造产业平台,助贫困户稳定增收
双手在枝叶间舞动,手指在枝上飘,一叶叶细芽飞入蒌中,霎时间,茶蒌中的绿满了、溢了。初春时节,在醴陵市板杉镇金桥生态林农实业有限公司的万亩油茶基地,处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我父亲身体不好,经常住院,我不能外出打工。现在就近在本地工作,一年有3万多元收入,方便照顾家里,生活也稳定下来了。” 板杉镇贫困户陈亚军就在基地务工,现在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近年来,醴陵市积极打造产业平台,为贫困户“增产增收”,通过集聚组团发展,带动形成“县有产业集群、镇有产业园区、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产业扶贫格局,实施“五个一”产业扶贫工程,积极打造扶贫产业园。此外,该市强化政策扶持,做好出台产业扶贫资金奖励扶持办法,成立10所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挂牌机构,采取田间学校、企业课堂等形式,积极开展“八师四员”培训,培育了一批乡土专家和致富带头人。
2019年,醴陵市对有意愿和能力的8208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奖补、技术指导、委托帮扶等方式实现产业扶持全覆盖,总增收2355.7万元,人均增收2870元。为激发扶贫内生动力,近年来,该市评选610名脱贫之星和93家产业扶贫星级挂牌企业,全市“比、学、赶、帮、超”精准脱贫工作氛围浓厚。
创新工作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按照分类标准,我认为张勇属稳定脱贫户,他们一家都很勤劳,购置了小货车用来跑运输,收入来源稳定……”这是发生在醴陵市沩山镇沩山村贫困户分类评议会上的一幕,村评议小组根据《醴陵市贫困户分类管理实施方案》,将本村116户贫困户划分为三大类。
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基础管理。醴陵市在做好“一核准、两摸底”工作的基础上,探索贫困户分类管理路径,实行“三分类”,建立“三下三上”评议机制,依据“三不三变”、“三有四无”、“三弱三多”的分类标准,将贫困户分为稳定脱贫户、巩固提升户、重点扶持户,在措施制订上分别突出“带”、“补”、“加”,
“作为稳定脱贫户,我有义务帮助其他人!”说这句话的是醴陵市茶山镇龙井居委会贫困户姚生林。老姚一家命途多舛,三个孩子或智力低下,或精神二级残疾,或肢体一级残疾,生活可谓举步维艰。2014年识别为贫困户后,通过医疗救助、残疾人补贴解决了后顾之忧,通过小额信贷解决了资金问题,通过培训解决了技术问题,自主发展起了酿酒和种养产业,家庭年纯收入超10万元,于2016年脱贫。
脱贫致富后的老姚,时刻惦记着贫困乡邻,创办的生林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了5名贫困劳动力务工,还免费将技能传授给6户贫困户。分类管理中,将老姚定为稳定脱贫户中的“标杆户”,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在推进贫困户分类管理的过程中,醴陵市注重“志智双扶”,结合“脱贫立志、星级创建”,开展“五我三带” 活动,贫困户“争星竞类”,争当“稳定脱贫户”、“五星户”已蔚然成风。
来源:红网
作者:张洁 彭丽娜 刘勤翰
编辑:龙琦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