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名校长工作室】立足传统与校本 丰富课程文化
2019-11-02 16:36:38 字号:

0.jpg

活动现场。

红网时刻株洲11月2日讯(通讯员 吴慧芳)11月1日, 株洲市陈嵩名校长工作室开展主题为普通高中课程文化建设实践探索,活动特邀湖南师范大学张传燧教授授课,陈嵩名校长工作室成员,株洲市一中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学科领军人才等参加学术活动。

张传燧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与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讲座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学校课程存在的文化问题;学校课程建设的文化取向等几方面展开。张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主要包括整体思维、直觉思维、和合思维、天人合一、知行结合等。学校课程的文化问题主要包括:全盘照搬西方、食洋不化、唯西方化。学校课程建设的文化取向:复杂(整合)取向、本土取向、素养取向、生活取向、发展取向。课程是一个多元复杂整体系统,确立多元复杂整体课程观。课程应建立在本土文化基础之上,即本土课程观。课程应立足和基于本国文化传统的课程实践,关照课堂、注重实效、实践理性。课程应探寻本土教学论发展的坚实理论基础,为素养发展服务,应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要求。

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株洲市一中校长陈嵩对株洲市一中的课程建设从课程建设的背景、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实施途径等方面作介绍。他认为学校在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特色发展策略建设新型优质高中背景下,开展课程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他重点介绍了学校的“336”课程体系:市一中依据“实施精致教育”的办学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全面规划学校课程,构建“尊重个体差异、适应学生需求、促进和谐发展”的三层三院六类的“336”课程体系。“三层”即基础(A层)、拓展(B层)、荣誉(C层),对应新课程方案的必修、必选修、选修课程;三院即“建宁、徐家桥、庆云山”三个书院。课程建设助推学校发展转型,课程文化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陈嵩校长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秉承立足实际、面向未来、引领示范的原则,以“引领株洲初高中校长专业化发展,发挥辐射示范作用”为目标,第一届在“四名两基地”考核中获评优秀,第二届研究开展以来,已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考察、研讨等活动,有效提升工作室成员对课程文化认识和研究能力和丰富各样本校的课程文化。

来源:红网

编辑:曹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