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株洲市渌口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紧扣区域发展需求,在人才引进、培育和留用上精准发力,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和渌口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靶向施策,广纳贤才扩充人才总量
聚焦产业需求精准引才。围绕以高分子新材料为主导的产业,以及农业、文旅等特色产业,渌口区出台《关于加快新材料产业人才聚集的8条措施》。对企业引进的优秀青年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给予生活补贴,对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核心技术,带资金、带项目到渌口区领办或创办企业的优秀人才等,给予创新创业资金扶持。截至目前,已吸引150余名相关领域专业人才汇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智力支持。同时,建立400余人的专业技术人才库,涵盖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为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进步储备力量。
深化校地企合作柔性引才。积极与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同盟,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科研机构深度合作。通过设立院士工作室、产学研合作基地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如柏连阳院士创新团队渌口区工作室在果田村揭牌,双方围绕镉低积累水稻示范推广、稻田土壤环境提质等开展合作;湖南工业大学产学研合作基地落户三旺村,在巴马香猪生态养殖、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方面协同创新。目前,已建成院士专家工作室2个,产学研合作基地2个,吸引高校专家、科研人员200余人次深入渌口开展技术指导与项目合作。
挖掘本土人才激活内力。开展“土专家”“田秀才”评选认定工作,深入挖掘本土实用人才。通过评选乡村发展顾问、招商专员等,激发本土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目前,已评选认定“土专家”“田秀才”50余名,组建了20余支乡村振兴顾问团,为乡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出谋划策。同时,注重从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中选拔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目前已储备150余名,打造一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多元培育,提升人才素质做强质量
丰富培训方式提升技能。依托远程教育平台、专家服务团、区委党校以及职业院校等资源,采取“线上+线下”“请进来+走出去”“实训基地+课外学堂”等多元化培训方式。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开展低镉水稻种植、株洲王十万黄辣椒栽培、油茶种植加工等技术培训;针对工业企业,举办机械制造、新材料生产工艺等技能培训;顺应电商发展潮流,开展直播带货、电商运营等培训。近年来,累计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500余场次,培训人员达10000余人次。
强化交流合作拓宽视野。借助东西部协作、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等机遇,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人才交流。选派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到先进地区学习进修,邀请外地专家来渌口讲学授课、开展技术指导。同时,积极组织区内人才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行业峰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近年来,共选派200余人次外出学习交流,邀请外地专家100余人次来区指导。
搭建实践平台促进成长。开展“青春筑梦一渌同行”暑期实践活动、青年人才创业实践项目等,为青年人才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组织高校学子深入基层、企业,参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工作,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鼓励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与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企业生产流程与市场需求。目前,已建立实习实训基地6个,每年接纳高校实习生100余人。
优化环境,留住人才释放人才效应
健全激励机制激发热情。健全村“两委”班子激励机制,开展“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优秀乡土人才”等评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并在政治待遇、项目扶持、资金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对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团队和个人,给予奖励。同时,对在乡村振兴中表现优秀的村干部,在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中优先考虑,激发了基层人才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强化服务保障解决后顾之忧。在区镇两级建立10个“就业之家”基层就业服务平台,设置直播带岗、零工市场、就业接待等6大功能区,配备专职就业专员、指导专员,为企业招工、群众就业提供专业场地和优质服务。整合优化人才政策,联合卫健、教育、科工、农业等部门,为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就学、就医绿色通道、住房等提供全方位服务,让人才安心扎根渌口。
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归属感。举办返乡大学生人才沙龙、渌商大会、人才节等活动,加强人才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开展人才联谊活动、健康讲座、文体活动等,丰富人才的业余生活,增强人才的归属感与凝聚力。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区形成了重视人才、支持人才发展的浓厚氛围。
来源:红星网
编辑:聂千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