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鞋业市场低迷 什么困住了它的脚步?

  昨天上午,庄加福再一次来到自己的店铺,他一直不愿意相信,自己在株洲做了17年鞋子生意,原本经营得风生水起的鞋店会以关张落幕。

  案例:原价200元的鞋子,降到50元也难卖

  庄加福是福建人,这些年在星通、九天鞋业等市场经营鞋子生意。

  “2011年前确实有不少赚头,一年有20万元左右的收入。”庄加福说,那些年,由于生意经营不错,他代理了几个品牌的鞋子,对生活充满信心,通过贷款买了房子和铺面。

  大概从2013年起,他的生意越来越难做,进货的老客户越来越少,为了保住老客户,只能通过先发货再收款的方式进行。他说,当年收支基本平衡,2014年开始明显亏损,2015年和去年基本无收入。

  鞋子卖不出去,还要还银行贷款和前期借款,还要缴纳市场管理费用,庄加福只好将房子变卖。铺面因为长时间没交管理费,上个月已被断电。

  “关了就关了吧,反正开着也没有人来买鞋。”庄加福无奈道,他现在租住在市场附近,为了多赚点钱,爱人打了三份工,他则四处找人将积压的鞋子处理掉。

  然而,原价200元的鞋子一度降到50元,还是卖不了几双。目前,他与多家专门从事外贸的公司接洽,对方提出以低至20元、10元甚至5元的价格进行收购。

  走访:鞋业市场内不少商铺空置

  昨天上午,记者走访了星通、南大门、九天等鞋业市场,发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商铺空置现象, 无论是过道中还是店铺内,“处理”“特价清仓”等字样特别明显。

  庄加福目前的店铺在九天鞋业市场一楼,玻璃门上张贴着“店面产权转让,特价清仓”等字样。庄加福说,这几年积压的货价值在60万元左右。有一批存货还是2015年进的冬款,当时还通过信用卡贷了20多万元。一些从事鞋业的经营者也和他有一样的遭遇,最后跑到外地躲债去了。

  业内:每年近两成从业者离开

  到底有多少鞋业经营者不再继续经营?

  多家鞋业广场的负责人“不方便给出具体的数据”。不过,他们认为,鞋业市场确实受到很大的冲击,经营者转行或者不再做鞋子是事实。

  经营花花公子户外品牌的代理商黄建国说,根据他这些年的了解,每年大概有百分之十五的鞋业经营者选择离开鞋业市场。有的是转行做别的生意,有的是遭遇滑铁卢直接离开了株洲,有的则和庄加福一样,将房子卖掉还债。

  为什么低迷?

  受电商冲击大,经营方式风险大

  到底是什么困住了株洲鞋子市场前行的脚步?

  庄加福总结了几个原因。一是传统经营模式受到了电商冲击。从成本上来说,实体店铺人工、门面租金、物业管理费都远远高于电商店铺,而大量零售商从厂家直接进货,批发代理的优势已经明显减弱。第二是天气原因,他主要代理的品牌是做冬季棉鞋,而湖南这几年都是暖冬,这直接导致他货物积压。

  黄建国认为,鞋业市场的低迷是经济疲软的表象之一,其实株洲服装这些年日子也不好过。此外,一些鞋子经营者的经营方式也有风险。很多经营者并没有雄厚的资金,而是通过办理多家银行的信用卡,通过信用贷款进货,然后再出售回款,再还款。一旦市场萎靡或者市场定位出现偏颇,鞋子滞销,信用贷款无法顺利还上,银行上门催贷,结果资金就更难以盘活,自然而然就被市场淘汰了。

  路在何方?

  做精市场,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

  “经营者首先要做精市场,重新调整产品定位。”黄建国认为,经营者在代理品牌时,除了要把握市场,选择实力雄厚的厂家外,还可以考虑逐步转变目前盛行的联营模式,变为直营。即便是做代理商,也需要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比如,与代理的品牌厂家联合生产。

  芦淞区市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全国的服饰鞋帽专业市场都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政府部门早已意识到了该问题,这些年一直在想办法为市场的发展做引导,通过举办消费节、大型展会等方式刺激市场。

来源:记者

作者:何春林

编辑:苏莉雅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