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22日中午时分,经过近50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一列三峡移民专列缓缓驶入株洲火车站。来自重庆万州区的1332名三峡移民开始分三批移民株洲攸县、醴陵市以及株洲县,抵达他们的新家。从那一刻起,他们有了新身份——株洲市民,全新的生活也由此开启。
日夜东流人不知,15年光阴转瞬即逝。然而对在株洲的三峡移民来讲,这十五年是一个重生的过程,这重生带着阵痛与迷茫,带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他们是如何重新起步,又如何重建自己的美好家园?记者走访了株洲四个移民村,记录他们15年的移民生活。
【迁徙】 放弃房子,舍弃他们赖以生存的行当
“我们移民就像是移栽的树,从千里之外过来,只能等树木扎根好后才能生长、开花。”
2001年8月19日,陶文芳和丈夫带着两个孩子在送别的阵阵锣鼓声中与父母拥抱话别,他们登上巨大的移民邮轮顺流而下去往他乡。随着回荡在山谷的锣鼓声依稀缥缈,她和丈夫回望着三峡两岸渐行渐远的故乡泪流满面。
“坐了一天半的轮船到了武汉,然后又坐火车到株洲,辗转来到攸县网岭镇洞井村,进入新房,房间内空荡荡的,我又哭了。”陶文芳回忆起15年前移民的点滴,眼眶有些湿润,“之前家里两层楼房子是1994年修的,丈夫每年打工赚的钱就陆续添置家电家具,移民前家里什么都有了,国家要我们移民,很多东西我们搬不过来,只能送给亲戚,到这里来又努力重新开始。”
和陶文芳一样,每一个移民都不得不放弃他们的房子,离开他们熟悉的土地,甚至舍弃他们赖以生存的行当。
45岁的江书芬一家13口人,2004年5月,他们从重庆万州区长坪乡移民到株洲醴陵泗汾,移民前他们2000元贱卖掉了家中的磨面机,也关闭了家中的面坊。
与江书芬卖掉磨面机不同的是,冯云的父亲2005年移民时51岁,已经在重庆万州新乡镇一带做木工活长达35年,搬家时怎么也舍不得自己的车床机和整套木工工具,只能忍痛放弃媳妇的嫁妆家具。
“哪晓得来这边以后就再也没干木工活了,这里没人请我打家具,早知道当年把媳妇的嫁妆搬过来了……”冯云的父亲说话还有浓重的重庆乡音。在他们株洲县古岳峰向阳村家中的杂物间内,各种木工工具摆放整齐,看得出来有人经常打扫,工具表面没有什么灰尘,但是锈蚀的痕迹却掩盖不了时间的侵蚀。
同样放弃事业的还有52岁的黄大安,移民前他从事建筑行业,做铝合金产品,偶尔也揽一些工程,由于品质好,在当地小有名气,移民前已经干了20年。“那时候工人工资才20多元一天,我一年可以赚几万块,来攸县新市前把那些设备全部当废品卖了,实在可惜。”黄大安说,来到攸县后他接不到生意了,只能在家休息。
“我们移民就像是移栽的树,从千里之外过来,只能等树木扎根好后才能生长、开花。”黄大安说刚来那几年,自己一直在等待机会。
来源:株洲晚报
作者:汪成
编辑:苏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