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市二医院:为患者打造高品质生活

市二医院肿瘤一科科室人员工作合照。

  红网时刻11月28日讯(通讯员 王磊)早在1992年,株洲市二医院便在全市率先成立了一支针对肿瘤的专业“拆弹部队”——肿瘤一科。经过多年发展,该肿瘤专科的特色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吸引了市内外大量的患者前来就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03年,该科成为株洲第一批特色专科;2010年底,被卫生部定为全国26家“县、市级医院肿瘤规范化治疗试点科室”之一;2012年,率先在省内创建卫生部的“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2013年,市二医院肿瘤一科以最高分通过了湖南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评审,成为株洲第一个“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在这里,癌痛患者能够得到规范化治疗,并保证在24-72小时内有效缓解90%以上患者的疼痛。2012年底,株洲市放化疗质控中心挂靠在该院。2013年底,该院肿瘤一科成为由市财政重点扶持的五大“临床重点学科”之一。

  在该科主任刘建民的带领下,该院肿瘤一科结合自身优势向“癌魔”宣战,打破肿瘤临床诊治单打独斗的困境,实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方针,共同协作,尽力破解肿瘤的夺命“魔咒”。

  机制建立与理念灌输“无呕病房”:让化疗患者轻松完成治疗

市二医院肿瘤一科创建无呕病房服务肿瘤患者。

  二十年以前,病人化疗后几乎都要吐,呕吐的时候要用桶来接。后来呕吐的病人渐渐少了,病人呕吐时换了盆来接,再后来用碗来接。到今天,很少看到病人在病房里吐了。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良性的转变呢?原来,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药出现。“像过去那样吐得要用桶来接的情况基本没有了,大部分只是轻微的厌食及恶心感,就像晕车一样。”据株洲市二医院医务人员介绍,有了新的以及更长效的止吐药物后,医务人员通过规范的止吐技术和方法,使患者化疗后的恶心和呕吐反应已经变得很轻了。“化疗的患者不仅不吐,还可以神采奕奕地边输液边聊天,自理能力也不会受到大的影响,轻松完成化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无呕病房’。”

  患者朱女士成为该科创建无呕病房的受益者,她第一次化疗时引起严重呕吐,每天10余次,长达10多天。为了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刘建民带领医、护、药剂组织多学科会诊,制定了最佳的三联止呕方案。按照治疗方案,护士长王芳带领责任护士早早来到了朱女士身旁,指导她进食并予以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化疗前,朱女士需要按照医嘱服药;在化疗期间,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在完成化疗后,肿瘤一科对朱女士进行评估,没有恶心、呕吐,轻松地完成了当日的治疗。次日,肿瘤一科继续指导患者按止吐方案规范使用药物,并给与心理疏通、饮食指导。最后,责任护士对朱女士化疗后的反应进行评估。在这次化疗中,朱女士没有出现一次2级以上恶心、呕吐,轻松地完成了本周期的化疗。

  在出院一周内的电话随访中,朱女士告诉医护人员自己再未出现呕吐现象,通过这次治疗,自己明显感受到了“无呕病房”带来的益处,并感谢肿瘤一科医护人员对她的关心。

  “无呕病房”,旨在规范临床医生的止吐治疗,提升护士的综合护理水平,创造舒适的环境,让患者对化疗不再恐惧,顺利完成化疗,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株洲市二医院肿瘤一科在成为湖南省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创建了“无呕病房”,严格按照制定的“无呕病房”管理目标、工作方案、医务人员培训制度、医生职责、护士职责、护理工作流程、CINV高危患者评估流程、健康教育制度、随访制度、CINV护理常规、CINV护理记录评估单等。刘建民表示,在“无呕病房”的实施过程中,全科医护人员将尽最大的努力,减少患者的痛苦,体现人文关怀,最终达到病房无呕。

  紧密联系与技术创新“转变观念”:现代放疗技术让患者真正受益

市二医院肿瘤一科主任刘建民为患者做放疗模拟定位。

  很多人以为放疗敏感的肿瘤该做放疗,放疗不敏感的肿瘤就不能放疗,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和陷阱。放疗敏感性是由肿瘤的病理类型决定的,如小细胞肺癌、淋巴瘤对放疗敏感,鳞状细胞癌对放疗中度敏感,腺癌及软组织肉瘤低度敏感,这些信息是给医生处方放疗剂量的参考因素,并不是该不该选用放疗的决定条件。一个肿瘤病人该不该选用放疗,主要看肿瘤的发生部位和肿瘤的大小,比如肺内一个小于5厘米的肿瘤,无论对放射是否敏感,采用现代放疗也可以达到让肿瘤完全消除。但如果小细胞肺癌广泛转移后,对放疗敏感也很难控制。因此要了解是否需要放疗,必须由放疗专家决定。

  近日,肿瘤一科患者钟大哥、欧大哥相继放疗结束出院。一位是舌癌患者,曾在外院行普通放疗10余次因口腔疼痛而计划放弃治疗;一位是脑多发转移且靠近脑干位置的肺癌患者,上级医院因考虑治疗风险而拒绝给他放疗。两位患者均是带着悲观、消极的心态来到该院肿瘤一科,刘建民详细了解病情后,举行全科医生讨论,并与患者及家属反复沟通交流,认为钟大哥的口腔疼痛属普通放疗带来的放射性口腔炎,加强口腔局部对症处理,疼痛减轻,继续放疗,选用精确放疗技术,调强适形放疗。欧大哥因转移瘤紧邻脑干,放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水肿压迫脑干危及生命,经刘建民与患者本人及家属解释治与不治的利弊后,欧大哥及家人权衡决定接受脑部放疗。经与放疗科主任吴慧团队紧密的技术协作,钟大哥、欧大哥均顺利完成了全程放疗,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放射并发症,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肿瘤消退,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改善了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患者及家人也非常感激,这是该院现代放疗技术给病人带来的益处。

  曾经一位肺癌脑转移的患者也是放射治疗的受益者之一。这名患者是由家属用轮椅于4月初推送入住肿瘤一科。入院时,患者的双下肢不能动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头痛及呕吐是每日必上演的闹心剧;精神极差,体查欠合作,强迫左侧卧位,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颈抵抗,双下肢肌力I级,这是入院时的体格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右上肺腺癌IV期、双肺转移、多发脑转移、右侧胸腔积液、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诊断明确。患者妻子说:“我老公是由长沙各大医院‘判了死刑’回株洲‘养老送终’的。手术治疗没机会,一个月的靶向治疗没动静,在长沙某大医院化疗一周期任何症状都没缓解,放疗不敢做,现在已成了‘活死人’。”刘建民再次阅片终于理解了妻子一句“放疗不敢做”的缘由,磁共振可看到脑转移瘤位于小脑(直径约4cm),周围还有水肿带,紧邻脑干,确实“不敢做”;与临床表现吻合,病期晚,随时有生命危险。有着丰富放射治疗经验的刘建民肯定地指出:“患者这种情况,放疗是目前最佳的选择。”但是刘建民同时告知患者家属放疗过程中的风险,“要是我们一起共同努力,也许有奇迹的发生。”经过刘建民与患者家属的耐心沟通,患者及家属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了放射治疗,同时配合合理的、针对性输液。经过每天10分钟的放射治疗,大概第10次的时候,卧病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数月的患者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头痛、呕吐症状不复存在,而且还能自由地行走,自主洗脸、刷牙、到食堂买早餐、逢人打招呼等看似平常的动作重新回归于生活,患者感觉“重见天日”。现在患者经常走到办公室和医务人员一起聊聊天,他强调了很多遍的就是:“不管我能活多久,活着的时候至少能让我拥有为人最基本的需求,那就是行走。谢谢刘建民主任带领的肿瘤一科的医护团队,我要为你们点赞!”

  百余年来,肿瘤放射治疗经历了初级放疗和常规放疗时代,走进了现代精确放疗新时代,放射治疗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由于50多年的常规放疗时代过于漫长,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根深蒂固,很难改变,致使很多患者今天在治疗手段的选择上往往不知所措,甚至很多医务工作者也认识不足,而错失了治疗良机。

  靶点寻找与个体治疗“相伴左右”:为患者重拾生活色彩

市二医院肿瘤一科主任刘建民正在阅片。

  十年来,人们对于肺癌的认识也逐渐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原本,人们将肺癌分为腺癌和鳞癌两种。一般认为,腺癌较鳞癌相比更为凶险,更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现在,肺癌是在众多癌症中,被找出靶点最多的一个肿瘤。这就意味着,众多的中晚期患者将从靶向治疗中获益,实施个体化的治疗。

  今年4月份,拉得一手动听优美的“小提琴大家”胡大叔在单位常规体检时发现“左肺占位”,由于右肺、胸膜有病灶,无法进行手术切除,随即入住该院肿瘤一科。刘建民仔细查看患者检查资料,决定尽快行肿瘤穿刺活检取得病理。次日,胡大叔在CT引导局麻下接受“左肺肿块穿刺活检术”,病理及基因检测结果回报:肺腺癌,EGFR 19外显子突变,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T2N2M1 IVb期、胸膜结节、高分化腺癌、EGFR19外显子突变”。肿瘤一科全科通过病例讨论,并根据肺癌的诊疗指南规范,认为胡大叔的具体情况应优先选择分子靶向治疗。与胡大叔本人及家属解释说明并征得其同意后,于今年4月中旬开始口服EGFR-TKI靶向治疗(吉非替尼),每天口服一片小药丸。刚开始服药在院观察几天,无明显不良反应,胡大叔随后出院,一直在家中口服靶向药物。服药期间,仅有轻微皮疹,无其他副作用,胡大叔心情好了,重新开始恢复正常生活,悠扬的小提琴声再次回荡在屋内,并定期在进行门诊复查,服药三个月复查可见肿瘤基本消退。胡大叔来到肿瘤一科,见到医生及病友们也是笑容满面地说:“这小药丸真的太神奇了!”刘建民介绍,靶向治疗就像子弹一样,瞄准作用靶点,并精确地与靶点结合,从而锁住靶点。靶向治疗的出现使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命大大延长,生活质量提升,服药副作用小于化疗,疗效好。尽管是晚期肺癌患者,可靶向治疗神奇的疗效让胡大叔的生活质量无任何影响,每天早早起床,洗刷、做早饭、听收音机、拉小提琴,周末就出去散步、跟街坊领居聊聊天,去市场买菜,生活节奏安排得满满当当、丰富多彩……

  多学科联合会诊告别“盲人摸象”:为点亮患者生命之光

市二医院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学习。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末期,多学科综合诊治肿瘤的理念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已经兴起。这股风潮就像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所倡导的“精准医疗”一样,席卷了整个世界。从获悉概念到将诊治理念贯穿于诊疗的始终,不仅需要理念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协作机制的建立与运行。MDT模式正是这种机制得以顺利运行的一个依托平台。与此同时,人们对于肿瘤的认识逐渐深入也是逐步走出“盲人摸象”的重要因素。

  多学科联合会诊,挽救恶性肿瘤患者。今年初,患者刘爷爷在春节期间因“进行性黄疸”入住株洲市二医院老年病、消化内科。期间,医生诊断出老人患有低分化腺癌,且恶性化程度高,胆汁引流受阻,导致黄疸进行性加重,生命垂危,需要手术治疗,刘爷爷随即被转入普外科。普外科根据刘爷爷的病情进行讨论研究,认为以患者病情现状手术根治困难,为挽救刘嗲嗲性命只能行姑息减症手术。年前,普外科为刘爷爷全麻下行剖腹检查+胆肠吻合+胰管切开+胰肠吻合+肠肠吻合+腹腔引流术,术后入住ICU,次日转入普外科普通病房。术后第五天,因患者症期晚、病情重,术后合并重度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白细胞计数降至0.2*109/L,并伴有发热、重度黄疸,刘爷爷生命再次敲响警钟。情况紧急,普外科立即组织全院相关科室会诊,经讨论一致认为此时患者应该转入肿瘤科进行治疗。刘建民在与患者家属悉心沟通后,家属决定将刘大爷转入肿瘤一科进行最后一搏。面对患者错综复杂的病情,刘建民一边安排患者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同时再次根据患者病情组织多学科联合会诊。会诊持续2小时,医院老专家及普外、消化内科、呼吸科、血液科、重症监护室、临床影像科、临床药学部等各大主任各抒己见,均提出了意见,刘建民根据会诊结果为刘爷爷量身定制了一套治疗方案。随后的一周时间,肿瘤一科为患者进行了抗感染、刺激骨髓造血、退黄等治疗,刘爷爷的各项生命指标终于朝好的方向发展,血常规提示三系逐渐回升,有两次血常规回报白细胞已到10*109/L以上,黄疸指数逐渐下降,精神也逐渐好转。最让家属感到欣慰的是一个多月滴米未进的刘爷爷终于开口说想吃东西了。在全院多学科联合会诊的努力下,刘爷爷终于转危为安,时至今日刘爷爷进食尚可,大小便通畅,黄疸消退,生命体征稳定。

  无独有偶,76岁的李爷爷是一名退休教师,退休以后加入了老年大学,和老伴一块打乒乓球是每日必修课。一天,李爷爷感脐周隐隐作痛并直冒冷汗,起初以为“胃痛”,从药箱里找出几粒胃药口服后又休息了一阵,自觉腹痛稍稍缓解。可是自从那天开始,李爷爷已经没有精力打乒乓球,每天晚上,李爷爷即便吃了胃药及止痛药,仍感到脐周持续性胀痛,蜷缩位亦不能缓解。儿子见状,将李爷爷带到株洲某大型医院就诊,被确诊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李爷爷及家人得此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不仅对疾病晚期的绝望,更是对接下来的抗肿瘤治疗深深的恐惧。经过多方打听,随即来到肿瘤一科求医,刘建民安排了多学科讨论,根据李爷爷的具体病情制定了以腹膜后肿大淋巴结放射性粒子植入减小肿瘤负荷从而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为目标的方案。刘建民带领肿瘤一科微创团队为李爷爷做了在CT引导下腹膜后、髂血管旁肿大淋巴结放射性粒子植入术。1周后,李爷爷身体明显好转,腹部紧绷感较前松弛。约半月后,李爷爷在不服用止痛药物的情况下完全感觉不到腹痛,停滞了1个多月的乒乓球活动已恢复如常,消失殆尽的精气神又恢复如初,肚子不痛了自然心情好了,食欲也好起来了。近日,李爷爷来院复查,腹部CT显示腹膜后肿大淋巴结较前缩小,李爷爷向市二医院肿瘤一科团队竖起了大拇指,连声说:“刘主任带领的团队真棒,小小的粒子让绝症的病人也能无痛地活着,且不需服用止痛药,感谢你们!”

来源:红网株洲站

作者:王磊

编辑:苏莉雅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20171129/14730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